又到粽子飘香时

核心提示: 秦曼村 “距离端午节还有20多天时间,近日记者走访城区多家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发现,各式各样的粽子已抢先上市,且吸引了不少市民选购尝鲜。

本报特约评论员 秦曼村

“距离端午节还有20多天时间,近日记者走访城区多家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发现,各式各样的粽子已抢先上市,且吸引了不少市民选购尝鲜。不过相比往年,今年商家的粽子虽然创意不断,但老品牌和传统口味的手工包粽子更受市民的欢迎。”——《端午节尚早,粽子已“赶着”上市》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大街上叫卖着粽子和香包的小商贩,提醒着我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到了。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的日子,青青的艾草枝叶繁茂,其味道独特,沁人心脾。小时候,端午节的前几天,村里的爷爷奶奶们就会采摘一些艾草,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每每出门、进门都会闻到艾草特有的香味。据说把它们悬挂在门口能够起到防护家宅安宁的作用。悬挂在门上和床头,还具有避邪作用。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年端午节,人们就都早早地开始准备粽子了。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又说每年在夏至和端午这两个节日都吃这种食品。另据古籍记载,夏至用黍和鸡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时就有。后来端午节以粽子祭祀屈原,不过是原来风俗的演变和发展。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又到一年粽子飘香日。端午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传统节日之一,但现在的孩子们却已经不知道端午节究竟该怎样过的了。端午佳节又至,我们在品粽怀古之余,不妨也带着孩子们寻找那些粽香深处的文化记忆,感受那份能和家人在一起享受美味时光所流淌的默默温情!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