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

——写在石胜华《丹阳读本》出版首发后

核心提示: 4月22日上午,丹阳书城再次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市作家协会主席石胜华精心创作的地方人文历史专著《丹阳读本》在此首发。

本报记者 殷显春

图为首发式、签名售书以及作品研讨会现场

记者 殷显春 摄

4月22日上午,丹阳书城再次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市作家协会主席石胜华精心创作的地方人文历史专著《丹阳读本》在此首发。一书在手,丹阳六千年历史尽收眼底,由于该书公认的地方“教科书”价值,现场数百部上柜书籍很快销售一空,作者被前来求签名者围得水泄不通……

与书为友的“读书闻人”

《丹阳读本》首发,恰好在“世界读书日”的前一天,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办,市作协、阅读促进会、新华书店等联合承办。一时,丹阳掀起了一股阅读《丹阳读本》的热潮。

熟悉石胜华的人都知道,他一直是个酷爱读书的人。他的学生时代是一个书籍极其匮乏、甚至充斥“读书无用”的年代,但那时的石胜华就如痴如醉地找来各种中外名著,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功夫不负有心人,读书使得石胜华知识渊博,笔下生花。因书结缘,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丹阳城河路,诞生了“名相文艺书店”,这家书店,就是石胜华设在家里的一个文化交流场所,这里汇聚了张小波等一批著名文人。他的书房就是书的海洋,藏书达数万册。2016年,石胜华家庭荣膺“第二届全国书香家庭”称号。

八十余万字的鸿篇巨作

作为从事报纸副刊编辑的老报人和我市作家协会主席,几十年来,石胜华不知培育了多少文学骨干,在他的培养鼓励和帮助下,许多人出版了作品专著,圆了“出书梦”。而石胜华自己却长期没有专集问世,外人看来这是一种缺憾,而他自己却拿定了主意,要出版一本能够普及地方历史文化知识的书籍,让更多人了解丹阳,分享他的研究成果。

直到退休前夕,石胜华才正式开始这本书的写作,这就是《丹阳读本》。起初,石胜华只想编一本简易的册子,普及一下丹阳人文。结果,他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乐在其中。经过三年多笔耕不辍,终于有了这部洋洋八十余万字的力作。

该书分上、下两册,有人物篇、纪实篇、诗词篇、文章篇、成语篇等五个篇章,附录了丹阳所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录。作者以通俗而优美的笔调,勾勒了丹阳六千年的人文历史风情,不失为了解丹阳风土人情的一本优秀读本。

书籍的上册是精选的84个丹阳古今人物,以历史年代为序,犹如一幅画卷,通过史料和叙事,把从古到今的杰出人物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纪事篇的可读性尤强,三国孙吴霸业在曲阿的奠定、反清复明斗争中的丹阳义士、太平军血战丹阳、金庸的丹阳情结等,每一篇都引人入胜。其中,许多史实是石胜华近年来研究中的新发现,如民国“华芳”牌香烟请丹阳名伶潘雪艳为广告代言人、驰名中外的《富春山居图》曾为丹阳人收藏等。另外,书中诗词、文章、成语都是精选的丹阳题材,并有注释和赏析,对于读者了解丹阳文学典故,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其中,叹为观止、一见如故、礼尚往来、徐墓挂剑、麦舟之赠等成语的丹阳元素,令读者格外亲切、倍感自豪。

一石激起千层浪花

读者最有发言权。《丹阳读本》一经问世后,立即在文艺界受到广泛关注,求书者络绎不绝。在首发式当天,省、镇江市和我市的专家学者们在丹阳书城欢聚一堂,对此书进行了研讨。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认为,丹阳自古以来文化繁盛、人文荟萃,《丹阳读本》把散落在丹阳大地上的宝贵珍珠串联起来,善莫大焉。但是要完成这样一部空间跨度很大的作品难度是很大的,不但要有写作能力,还要有学问和学识,而石胜华正好把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读者了解丹阳打开了一扇门窗,一册在手,应有尽有,可喜可贺。

镇江市作家协会主席蔡永祥认为,《丹阳读本》既是丹阳历史的“教科书”,也是丹阳民俗的“风情画”,如果仔细阅读,还是优秀的“导游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镇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陆渭南曾撰文《一部贯通丹阳文化历史的通俗读本》推介《丹阳读本》,她认为,笔名“石头”的石胜华是一块炽热的石头,他爱家乡、爱人民,为家乡做了一件大好事。

我市文史专家杨再年认为,文化古城丹阳是一座富矿,《丹阳读本》跨度大,上起6000年的凤凰山遗址,内容丰富,尤其是写作手法上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史料选择上选取了权威性资料,在取舍上也很有讲究,这对文史研究者很有启发。

我市著名诗人孙勇先认为,石胜华创作《丹阳读本》是一个“厚积喷发”的过程,一石激起千层浪,热浪滚滚,给人很强的冲击力。这本书既是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读本,又是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课本,其中很多内容还可供人借鉴,是改编创作各种文艺题材的好剧本。

我市著名作家任珏方认为,《丹阳读本》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具有创造性、开拓性,行文开阔刚健、严谨详实,文笔出神入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那就是从历史中来,向未来走去。

只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丹阳读本》首发式上,石胜华满怀深情地借用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里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丹阳的感情和创作初衷。据他介绍,创作《丹阳读本》这本书耗费了他三年多时间,但其实背后的积累是35年。石胜华回忆说,19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与编纂《练湖志》,这是他从事地方历史研究的开始。他发现,丹阳的历史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如果不记载下来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因此,他一直想写一个相对完整且更接近事实真相、更能反映丹阳历史文化亮点、更具有可读性的文本。此后的三十多年,他从未放弃研究的步伐,正是有了三十多年的积累,才有了现在这一部专辑。石胜华希望,丹阳市民、外地人,乃至我们的下一辈,都能够通过读书了解丹阳,让世人记住丹阳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共同宣传、提高丹阳知名度,这是大家的责任和义务。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