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稳定产量转向提升质量

核心提示: 这几天,开发区前马陵村小丫家庭农场主魏国良在忙于小麦春季田间管理的同时,已早早地为小秧落谷做好了准备。

由稳定产量转向提升质量

——首届“丹阳优质稻米”金奖获得者小丫家庭农场的“种粮经”

本报记者 须俊 郡玉

这几天,开发区前马陵村小丫家庭农场主魏国良在忙于小麦春季田间管理的同时,已早早地为小秧落谷做好了准备。他说,农业种植要想有出路,一定要能够紧跟形势改变经营方式,今年他会在农业结构转型升级上着力,拓展种粮产业链,进一步增加种植效益。

2014年,一直从事鞋底制作生产的魏国良流转承包了80多亩低岗坡田,并投入大量资金打理农田,成了一名种粮专业户。随着农业形势的变化,他紧贴发展大势,在农业种植上由稳定产量转向提升质量,由单一发展转向多元融合。在品种结构上,他精挑细选了“南粳46”这一优质稻米品种,“南粳46”口感好、品质优,但生长期长,收割期晚,一开始种植这个品种,魏国良心里也有点担心,但多年种植下来,供不应求的销量和良好口碑坚定了他的信心。而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丹阳优质稻米”评比中,魏国良送评的“南粳46”荣获金奖,更是让他信心倍增,决心在种植优质稻米的基础上打造自己的特色稻米品牌。

“去年我种植的稻谷平均亩产在1350多斤,顾客普遍反映吃口好,回购率也很高。”魏国良告诉记者,他的水稻分两批进行收割,收割期都正好在天气晴朗时候,因此大部分稻谷都是自然晒干的,在很大程度保证了稻米的良好品质。

在魏国良看来,如今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人们吃饭能填饱肚子就行,现在城乡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的要求也高了,吃饭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还要讲究营养,吃得健康,吃出个性。”因此,这几年魏国良在种植水稻方面不追求以量取胜,而是追求以质取胜。今年,他准备开展20亩稻鸭共作技术的试点,在不改变品种只改变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将这一模式逐步推广给周边的合作大户。“我打算在我的稻鸭共作基地装配摄像头,让客户监督水稻种植、施肥、打药等的全过程,真正做到让客户买的放心、吃得安心。”

对于今年的春耕生产,魏国良表示,真正好的大米是要能够适应市场,接受市场检验的,接下来他会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和市场需求变化,注重产品质量,在种植和经营上继续做文章,尽最大努力种出好吃又放心的优质大米。同时,要对接市场发展“订单粮”,把“前马陵味道”大米推向更广的市场,带动周边大户共同致富。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