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成常态的“丹阳蓝”是这样炼成的

核心提示: 1月份,丹阳PM2.5月均浓度排名全省第14名;2月份,丹阳排名全省第10名。

本报讯(记者 丽萍 通讯员 许晓俊)1月份,丹阳PM2.5月均浓度排名全省第14名;2月份,丹阳排名全省第10名。有心的市民或许会发现,今年以来晴好的天气已变得越来越平常。记者昨日从市环境监测站获悉,我市一季度的“空气账单”出炉:PM2.5浓度为5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5%;优良天数比例为75.28%,同比上“升”17.09个百分点,顺利完成了省厅下达的“2019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15%”的奋进目标,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空气质量的改善,市民有着深切的感受,这不仅仅体现为污染指数监测数据的下降,也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晒蓝天、晒美景,而且晒得更有自信。大气质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呼吸中感受它的存在。轻飘飘的大气,治理起来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齐头并进,才能奏效。那么,我市采取了什么措施,能取得如此战绩?为让“丹阳蓝”成为新常态、让“好空气”成为城市新名片,一季度,我市在大气污染防治上放“大招”。1月以来,我市城区按“网格化”监管办法,实施指定区域禁燃烟花爆竹。围绕重点区域开展散煤取缔、餐饮油烟整治等8个方面的微环境治理。同时将3月份定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月,着力在重点区域微环境整治、施工工地综合管理、重点工业行业执法检查三个方面攻坚,助力蓝天工程。其中,在扬尘污染管控上用“猛药”,在工地上,我市通过对土方开挖源头防控、车辆出入密闭冲洗、施工现场严格布控、建筑垃圾日扫日清等,对施工工地进行全方位防控,严格落实“五达标一公示”:即围墙围挡、场地硬化、裸土覆盖、车辆冲洗、道路保洁达标,扬尘污染防治公示牌。对不符合施工现场扬尘防控要求且不认真落实整改的,给予严厉处罚,倒逼施工工地综合管理成效明显。在“小散乱污”取缔上下“狠手”。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对“小散乱污”企业进行取缔关闭。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地进行“小散乱污”专项排查治理,加强宣传攻势,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打一场人民战争,把所有的“小散乱污”企业、污染点源全部查出来并曝光。针对排查出的“小散乱污”企业,按照“两清一断”标准,发现一个,取缔一个,坚决做到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与此同时,我市还对钢铁、水泥、化工、建材、铸造、工业炉窑、燃煤锅炉等38家重点大气排放企业废气、粉尘达标排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精准治污。

“虽然导致空气质量变差主要是由于工业污染和外来大气污染,但也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不好习惯有关。”有关环保专家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些不经意的举动往往也会给空气质量造成严重的危害。“保护环境,应当人人有责。”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禁放烟火、禁烧秸秆等行为会改善空气质量外,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例如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同样也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汽车行驶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尾气,经过光合作用后,会导致臭氧浓度明显上升,因此选择公共汽车、自行车等方式出行,同样也会给空气质量的变好增加不少砝码。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