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高考,我搭上改变命运的“末班车”

核心提示: 我于1966年高中毕业,我们这届毕业生被统称为“老三届”。

■马元正

1977年高考场景

 

我高中就读于原丹阳县吕城中学。该校1965年高考录取率已超过60%,当时在全县声名鹊起。我于1966年高中毕业,我们这届毕业生被统称为“老三届”。

时针指向1966年5月,学校进行高三毕业考试。考试结束不久,班主任潘古仁老师找我谈话:“你这次考得不错,两班毕业生中你考了第一名,望你不要松懈,好好复习,准备高考。”第二天,教务处吴兴祖主任又找我谈话,鼓励我:“不要分心,好好复习,准备报考一所重点大学,为校争光。”事后,戎建君老师为我量身定制了高考复习计划。正当我信心满满地抓紧复习、准备高考时,始料未及的“文革”爆发,中央发文“高考推迟半年进行”。一开始我还心存侥幸,但接下来大字报、大串联、大批判席卷而来,局面混乱。当时我的高考已成泡影,成为我心中的痛。

1968年8月,我们“老三届”学生全部离校“上山下乡”,我也成为一名回乡知青,一边接受再教育,一边努力挣工分养活自己。由于我体力弱小,多读了几年书,被大队领导定为“不拿工资靠工分”的赤脚老师,凭着这种身份当教师,一干就是10年。接下来上大学不用高考,仅靠推荐选拔,可我无缘上大学。生活还得继续,我结婚成家,生养子女,全都带着无奈之意,幸亏我妻子能干,善待家人,女儿乖巧聪明,日子还过得下去。

时针指向1977年夏,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复出,主管教育科学,首先就打响了改革开放第一炮——“恢复高考”。那时外媒报道,邓小平复出的第一件事就抓了一个“考”字,彻底扭转了青少年的思想,改变了社会风貌,认真读书、奋发向上蔚然成风。当时我就高兴地报了名,准备复习参加高考,不料我们高兴得太早了,当时江苏受左倾思想影响,没几天我们大队参加报名的四个66届高中毕业生就取消了三个名额,其中就有我。后来一经了解,浙江、安徽、上海等省市,只要66届毕业生年龄放开,都能参加高考。江苏省在1977年取消了大部分66届高中毕业生高考的机会,太残酷了,我们可苦苦等了11年!

时针指向1978年初夏,离高考还有一个月了,江苏高考政策终于出台了,其中对于66届毕业生年龄放开。这一年我们大队4个66届高中毕业生又都报名参加高考,但是现实却对我相当不利。其他三位都可以放弃上班挣工分,关起门来安心复习。而我却不能:第一,我身为初中两个毕业班主课老师,是不能请假的,白天在学校基本没有时间复习。第二,我爱人已身怀二胎,产期临近,家里还有5岁的女儿等我照料。第三,我家庭条件很差,全家就挤在一个15平米不到的小屋里。最要命的是没有电灯,每天要忙到晚上10点钟以后才能硬撑起精神在油灯下看会儿书。就这样匆忙上阵参加高考,那一年我们大队4个66届高中毕业生,都被录取了,改革开放使我们“老三届”搭上了改变命运的末班车。虽然没有被自己心仪的学校录取,但是通过高考却改变了个人的命运。据媒体报道:1978年全国有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了40.2万人,录取率为6.6%。

盼了12年,等了12年的高考,终于实现了。那一天,来丹阳体检的部分“老三届”聚在一起,都饱含深情地从心底里忍不住高呼“共产党万岁”!

就在我参加高考后没几天,我妻子顺利地产下了第二胎男孩。望着一双天真活泼的儿女,我深知肩上担子比以前更重了。然而我心中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充满希望,因为我切实感受到祖国已吹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

祖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强大,人民富裕,但年年的高考我都是关注的。现在的高中毕业生是多么幸运和幸福,党和人民关注高考、重视高考,已成共识,能保障考生在安定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高考,这是我们“老三届”当时做梦都想不到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