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均年收入过万到人均资产32.25万

核心提示: 常兴村,曾是丹北的一个穷乡僻壤之地,经过多年艰辛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富村的路子,荣获“全国文明村”等称号。近日,记者走进常兴村,探访常兴村的幸福密码。

“小村看变化,丹阳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

从人均年收入过万到人均资产32.25万

——探访全国文明村常兴村的“幸福密码”


本报记者 束旦平 陈静 通讯员 丹北宣

车刚开进丹北镇常兴村,透过车窗,一排排现代化的工业厂房,一幢幢洋气别致的小洋楼就展现在记者眼前。清波绿水环绕着小村,随着车行的方向往远处延伸。随行的当地工作人员指着窗外整齐的楼房说:“以前,别说住别墅,就是稍微好点的楼房都是凤毛麟角。现在好了,村里人基本都住上了宽敞的房子,现代化的电器、十几万的小车……该有的都有了。”

常兴村,曾是丹北的一个穷乡僻壤之地,经过多年艰辛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富村的路子,荣获“全国文明村”等称号。近日,记者走进常兴村,探访常兴村的幸福密码。

规划引领,画好发展蓝图

丹北镇常兴村由原来的常兴、常麓、解放、荣星和红星村合并而成。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常兴村地处长江圩区,河道弯曲狭窄,每逢多雨时节,就会形成淹涝现象,由此也造成粮食产量低、村民生活水平低下。

1991年,朱昌宏任常兴村书记,成了这个贫穷小村的当家人。为了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朱昌宏和村里一帮人多次赴江阴华西村学习,也就是从那时起,村两委干部逐渐形成了改造常兴村的系列构思。他们针对村落分散、土地零碎的现状,重新进行规划。1994年,该村编制了《常兴村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规划中,该村以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乡村城市化三大战略全面推动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并划成五个独立区域,即农业区、工业区、居民区、渔副业区和蔬菜区,坚持加快发展工业,投资农业、经营土地、兴建村民小区。

规划制定出来之后,说干就干,村委会带领村民平整土地,先后推平老河道,拆除500余间旧房屋宅基地,复耕乡间小道、小竹林、高岗地、芦苇荡,取而代之的是百亩丰产田。同时,整合自然村,建设现代化居民区。最终,经过8年的时间,常兴村的建设渐见成效,土地资源也得到了优化配套,为常兴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该村又先后投资数百万元修铺碎石机耕路,建筑永久型灌排沟渠等,如今,所有农田都建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方。

以工兴农,建设富裕常兴

拆迁需要钱、平整土地需要钱,兴建村民小区更加需要钱。那么,这些钱究竟从哪里来呢?

朱昌宏将目光投向了村办企业,当时,村里有三家村办企业,有着一定的基础,只要稍微改造一下,便可以投入生产。

办厂需要业务,工厂虽然“开门”了,但是业务需要人跑。常兴村党委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卫国笑着告诉记者,当时他还是一家镇办企业的负责人,朱昌宏找到他希望他能派点“活”给他。“当时,我就让他从仓库里直接拿货,并且提供了一些单位给他。”朱卫国说。

第一年年底的时候,村办企业给全村村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朱卫国说,看到了希望,村民办厂致富的信念更加坚定,村里的经济收入一翻再翻。与此同时,村里有能耐的人纷纷投资办厂,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常兴成长起来。

如今,在工业区内,有大大小小九十家企业,其中,江苏晶工集团已成为年产值45亿元的镇江市级规模企业。30年来,全村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在不断为村里做着积极的贡献。

成风化人,建设文明常兴

多年的打拼,让常兴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然而,有了钞票不等于拥有幸福,落后的村容村貌不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

为了改善村貌,村里先后投入几千万元修建了村级公路,村内全部浇铺水泥路,下水道、路灯、人行道、花台、绿化带全面配套,村内河道两岸驳上石方,村中的空地全部种上草坪和花木,全村建筑了18个固定垃圾箱和6个流动垃圾箱,村容村貌卫生环境焕然一新。现在的常兴村,村内沟渠畅通,道路纵横,居民新楼美轮美奂,比肩错落,沿街路灯蜿蜒璀璨。走进该村,初觉其是片桃源故里,再看却是座花园式村庄、城市化集镇。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常兴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同步发展和提高。从1998年起,常兴村成立“十星级文明户”管理方法,开创了“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全村所有农户按科技致富、覆行义务、计划生育、土建管理、家庭教育、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讲究卫生、见义勇为10条标准,通过自评打分和管理领导班子投票定级相结合,最终评出每一个家庭的文明星级,并进行相应的奖励。

2009年就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的常兴村,围绕发展村级经济这个中心,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重要发展内容,让农民在创建中得到实惠。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0000元,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18000元,如今,该村总资产已近2亿元,人均资产达到32.25万元。

丹阳日报微信公众号

丹阳日报APP

责任编辑:周娜
相关阅读: 年收入 资产 万到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