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群时热热闹闹,没过多久就冷冷清清——

同学群为何“潜水员”越来越多?

核心提示: 近年来,通过社交媒体,不少原本不联系的同学都加入了各类同学群,大学同学群、高中同学群、初中同学群,有的甚至连小学同学都建了群。但不少群建群时热热闹闹,不久就冷冷清清,只有少数几个人偶尔说一两句话,大多数人则成了“潜水员”;有的群还逐渐异化成为“拉票群”“广告群”“助力群”,虽然反感,但是碍于情面,也不好意思贸然退出。

本报记者 马骏

近年来,通过社交媒体,不少原本不联系的同学都加入了各类同学群,大学同学群、高中同学群、初中同学群,有的甚至连小学同学都建了群。但不少群建群时热热闹闹,不久就冷冷清清,只有少数几个人偶尔说一两句话,大多数人则成了“潜水员”;有的群还逐渐异化成为“拉票群”“广告群”“助力群”,虽然反感,但是碍于情面,也不好意思贸然退出。

同学群中,“潜水”成常态

“你看,这个是小学同学群,其实我们班当时有五十多位同学的,但现在这个群里只有39位同学。”90后的小冷说,自己当初被拉进群时吓了一跳,能再次遇到自己当年小学的同学实在让人激动,大家一时间说个没完,几乎每个人都在发言,一会儿没看手机,就有上百条信息未读。但让小冷没想到的是,自那短暂的热闹之后,这个群便陷入了沉寂,小冷表示,自己无聊的时候也想主动在群里说些什么,但就是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最后只得作罢。“最近的一次有人留言是去年了,这个群已经一年多没有人说话了,这个是高中同学群,也差不多有一年多处于零消息状态了。大家都在‘潜水’,包括我在内。”小冷无奈地说道。

和小冷的经历类似,大学毕业后成为一位小学教师的小钱介绍,他的大学同学群起初是最活跃的群,因为毕业不久,大家都在群里分享入职经历,畅谈理想未来。时间长了,能聊的共同话题似乎越来越少了。“入职就意味着责任,再也不可能像在大学‘卧谈’时的那样天马行空,大家都忙了。”小钱说,“这个大学同学群里,班上的老师同学都在,有时候说话放不开,所以我们宿舍几个人又另外建了个小群,但可悲的是,由于现在大家都有各自的事业、家庭,即使是这个仅有六个人的小群,大部分时间也是安安静静的。”

同学群“异化”,有人标注“消息免打扰”

众多成员在群中“潜水”的同时,一些同学群出现了功能异化。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群成了“拉票群”“广告群”,让人不堪其扰。

首先是“拉票群”增多。“孩子参加了一个学校的评比活动,请帮忙支持一下。”日前,市民刘先生的微信里跳出了一个很久没人发言的同学群,出现了这样一条信息以及一个投票的链接。随后,有人在信息下回复,有人放上了投票完成的截图。刘先生把群里的信息向上拉,展示给记者看。“最近两个月一共只有3个人发信息,两条都是希望大家帮着投票。”刘先生说。

除了拉票外,各种各样的广告也在同学群中盛行。有的群里,部分从事网络销售的群友成了最活跃的“主力”,甚至每天“刷屏”;一些多人组团才能优惠“砍价”的广告,让不少人不堪其扰。“小学群、初中群里,卖东西的人很活跃,深入交流的越来越少。”一位接受采访的市民边说边在手机上翻给记者看。

记者注意到,这位市民所在同学群里的留言十分商业化,除了大量的“动画表情”外,剩下的就是购物扫码二维码等广告信息。

还有的同学群如今已变成“点赞群”“贴图群”。“有的人勉强发个‘表情包’,很少说话。”一位受访者表示,虽然反感,但想着毕竟都是老同学,还是不好意思贸然退群的。

不过,不少市民在采访时表示,已经将那些被广告等信息“污染”的同学群设置成“消息免打扰”。“我也不想设置成这样,这意味着万一群里有什么重要信息,我不一定能看到,但比起经常被广告打扰,我也只能这么做。毕竟是同学群,还是挺犹豫的,换做其他群,我早就退了。”一位市民说道。

业内人士:注意厘清“网络交往”的边界

从建群时热热闹闹,到后来的冷冷清清,甚至一些同学群出现功能异化,有关专家认为,网络时代,“线上距离”近了、“心理距离”却远了的现象提醒人们,要注意厘清“网络交往”的边界。

业内人士认为,地域不同了、经历不同了、价值观可能也不同了,这很容易导致大家的兴趣点、关注点不同,对于同一事件的判断和理解有所不同。在这一背景下,有的人发到群里的内容,对一部分人可能就是打扰,甚至引发心理不适,产生争论或者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干脆不说的“潜水”现象,或者只有在拉票、发广告的时候才想起。

业内人士指出,网络交往其实是“线下”人际交往的延伸,要多换位思考。现在,大家太多的交往都是“线上”进行,“线下”反倒少了许多,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和老同学见见面,面对面地交谈,要比“线上”交流更深入、更重要。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交往,都要严格自律,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唯有如此,才能让同学群回归增进友谊、维系情感的初衷。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