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工程奖”缘何垂青丹阳?

核心提示: 日前,从省文化和旅游厅传来喜讯,由市文化馆创作编排的小品《夜话》荣膺第十三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至此,我市在近十年内五次荣获“五星工程奖”这一江苏省群众文艺政府最高奖,这在全国县(市)级艺术生产领域实属罕见。

本报记者 殷显春 通讯员 郦伟华

图为荣获第十三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的小品《夜话》演出现场。

日前,从省文化和旅游厅传来喜讯,由市文化馆创作编排的小品《夜话》荣膺第十三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至此,我市在近十年内五次荣获“五星工程奖”这一江苏省群众文艺政府最高奖,这在全国县(市)级艺术生产领域实属罕见。

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缘何多次垂青丹阳?记者日前采访后获悉,围绕“以文惠民、以文化人”这根准绳,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多样化、多层次的优质文化服务,在品牌活动、阵地、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文艺精品因此也应运而生。

出精品: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五星工程奖”是江苏省群众文艺的重要品牌赛事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瞄准“五星工程奖”这顶诱人的桂冠,我市近年来加强了文化艺术产品的创作,终于在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我市农民在田间作业和劳作中,为了团结协作和鼓舞干劲,千百年来产生了大量民间号子和曲调。在挖掘丹阳民间特色艺术基础上,经整理、提炼,市文化馆根据民间号子和曲调创作出无伴奏男生合唱《打麦号子》,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2010年荣获第九届“五星工程奖”金奖。这是我市继1998年《称婆婆》之后再次获得“五星工程奖”金奖。2012年11月,《打麦号子》通过文化部“群星奖”选拔,作为镇江地区惟一入选节目参加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音乐类作品复赛,受到专家评委的好评。

2012年10月,我市文化馆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丹阳啷当”为素材,经过民间采集、采风后创作的竹鼓笃啷当《老人与大树》,荣获第十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

喜事不断传来,2014年5月,在镇江市第三届小戏小品大赛决赛场上传来喜讯,我市文化馆选送的小品《一家人好说话》荣获剧目、编剧双项一等奖。此后,该作品荣获十一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2016年11月,由市文化馆创作编排的小品《道个歉能咋地》在华东六省一市小戏小品大赛中斩获金奖,这在镇江地区尚属首次,开创了我市戏剧类文艺创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今年,文化馆新创小品《夜话》,通过老人与老狗的对话,折射出当下独居老人群体的生活现状以及对亲情的渴望,旨在呼吁全社会和家人给予独居老人更多的关注和关爱。该作品在镇江市首届群星奖比赛中获得金奖后,又荣获了第十三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

树品牌:文化活动全面“开花”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群文事业发展繁荣,离不开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近年来,一年一度的迎春文艺晚会已成为丹阳迎新春的文化大餐。“时代潮”广场系列文化活动已经举办了200余场,“凤舞江南”“军民一家亲”等专场文艺演出进一步提升了品牌文化活动。同时,文化馆还协办了群楼村文化艺术节、延陵季子文化艺术节、埤城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相继推出了少儿器乐大赛、百团秧歌舞大赛等大型赛事活动,举办了两年一度的“印象曲阿”书画摄影展,今年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摄影图片展更是好评如潮。

群众文化离不开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丹阳方言在全国方言中别具一格,用“四门十八腔”的丹阳话来演小品,会有怎样的效果呢?11月2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市文化馆承办的第四届“南腔北调”方言小戏小品大赛在市文化城百姓剧场举行,经过一天的精彩比拼,小锡剧《补课》《棉花糖》以及小品《不速之客》荣获一等奖。该赛事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大部分参赛节目都是老百姓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草根群体给市民呈现的是最美的乡音乡情,成为我市地方文化的品牌活动。通过该赛事,不仅挖掘了地方特色文化,繁荣群众文艺创作,还发现了文艺新秀,加大了对丹阳方言这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其实,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来自基层,上世纪90年代斩获中国群众文化最高奖——文化部“群星奖”的小丹剧《称婆婆》,就是取材于我市农村敬老的素材。

为了打好地方特色牌,我市文化部门还结合各镇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开展健康向上、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将“文化因子”根植于各个乡村和社区,在开展“文化讲坛”下基层活动中有的放矢,举办了美术、书法、戏曲等十余项艺术门类的公益讲座或技能培训。

抓阵地:群众文化方兴未艾

群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群文阵地的夯实。近年来,文化馆总分支馆建设被提上日程,文化馆利用馆内优势资源支持12个镇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工作,提高其整体业务水平,并借助文体服务中心熟悉基层文化需求及掌握镇街道社区村文化特点的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结成强有力的群文队伍,培育起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基地,建好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形成以文化馆为中心、文体服务中心为枢纽、辐射到各村社区文化室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我市文化部门先后在云阳街道、延陵、皇塘等地建立起全民艺术普及示范基地,同时也在村、社区文化馆支馆设立了普及点,促使群文工作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使我市艺术普及工作呈现出“城区中心扎根、乡村四面开花”的喜人局面。

在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我市文化部门积极联合中北学院、丹阳中专等院校以及中小学幼儿园、校外活动基地、老年大学、民间艺术协会等文化艺术教育培训单位部门和机构,组建起强大的艺术普及联盟,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文化艺术普及活动,吸引和培育了一大批文艺爱好者。

同时,我市拓宽和开放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和发挥人才优势来抓好“群星”“葆春”“木兰”等业余艺术团队的辅导培训,为社会培养一批群众文艺骨干,以点带面,使基层业余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为了抓好文艺骨干队伍建设,我市文化部门一方面充分调动“文化指导员”“文化志愿者”“文化钟点工”等文艺骨干的积极性,通过文艺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提高群众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另一方面建立文艺人才数据库,广罗人才,对数据库进行及时更新、动态管理,使其成为吸引聚集文化艺术人才的平台。目前,我市已有业余文艺团队286支,文艺骨干229名。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