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生:潜心研究视光学 服务市民视觉健康

核心提示: 提起丹阳眼镜,绝大多数市民都不陌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很多丹阳第一代眼镜人都凭借自身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赵龙生就是其中之一。

本报记者 丽娜 通讯员 罗玲

提起丹阳眼镜,绝大多数市民都不陌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很多丹阳第一代眼镜人都凭借自身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赵龙生就是其中之一。相比于其他人的成功,赵龙生的成功不在于财富,不在于名利,而在于对视光学的研究。近日,记者走近丹阳视光学研究所,倾听所长赵龙生与视光学的故事。

早上8点半,位于国际眼镜城的丹阳视光学研究所内迎来了第一位客人,赵龙生热情接待了前来验光配镜的客人。“我们现在给客户验光配镜的话,首先要检查一下他们是哪一种类型的近视,是调节性近视、假性近视,还是近源性近视等,他的散光是怎样形成的,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的,我们都要给予综合分析。另外还要看年龄,不是盲目地给他配个眼镜就可以了。”赵龙生表示,通过这几年的例案发现,许多青少年第一次来配眼镜时,其实经过训练、治疗,是可以避免佩戴眼镜。也就是说,第一次配镜要慎重。

赵龙生的验光配镜经验已有三十年的积累。上世纪八十年代,丹阳火车站附近建起了全国最早的眼镜交易市场,也就是最初的丹阳眼镜城。在那时,一些小商贩通过在眼镜厂进货,从而进入丹阳摆摊做生意,赵龙生正是其中一员。

“进入眼镜行业是83年,当时专门做磨片加工,一些客商来丹阳后会购进很多货带回家乡去卖。”赵龙生在眼镜行业奋斗了近30年,见证了丹阳眼镜崛起的全过程。在丹阳眼镜城,每天都有众多顾客从全国各地赶来采购眼镜、眼镜附属产品。但赵龙生却不愿把眼镜当做一件普通的、快速攫取利润的商品,而是更愿意把眼镜行业看作一个关乎健康的行业,心无旁骛地投身至视光学领域的探索和应用。

“原先眼镜加工业还是很赚钱的,视光学领域就差很多,一个是因为理解不够,第二是因为难学。”赵龙生告诉记者,原先做视光学就是一种付出,这不仅仅是一种兴趣和爱好,也是一种职责所在,在任何一个行业,总得有人付出。

改革开放后,视光学的概念开始从国外传入国内,当时国内没有任何书籍资料可以借鉴学习,主要靠自学积累。“改革开放给我们视光学领域带来非常大的进步,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视光学’的名词概念,没有如今这些设备、仪器。”

自从担任了丹阳视光学研究所所长,赵龙生便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究视光学领域内的近视、弱视的病理机制、新材料等。同时,凭借多年视光学研究以及行业内交流经历,赵龙生还在儿童弱视与视觉训练康复方面有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除了每天所里的工作,赵龙生还经常走进学校、社区等地,普及爱眼护眼、科学用眼等知识。“希望丹阳的视光学眼镜可以走在前列,为全国的眼镜行业起到一个模范效应,让更多的眼镜店去走近视光学,了解视光学,这样给我们近视患者带来的福音也就越多。”赵龙生满怀期待地说道。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