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翁办展览让人铭记历史

核心提示: 8日晚上7点,记者来到供电公司老宿舍楼马勇老人家中,虽然今年已经80岁,但老人看起来精神抖擞,特别是说到自己的红色收藏时,他更是来了精神。

本报记者 李潇 本报通讯员 云宣 贾佳

马勇给记者介绍他搜集的资料。

记者 李潇 摄

8日晚上7点,记者来到供电公司老宿舍楼马勇老人家中,虽然今年已经80岁,但老人看起来精神抖擞,特别是说到自己的红色收藏时,他更是来了精神:“最近我正在做图片展的准备工作,关于公祭日的展览图片,我这三个月已经整理好39块展板,共1200多张照片;毛泽东诞生125周年共整理了30块展板960张照片……”

马勇老人家中四个房间,其中三间存放的都是他收藏的与历史有关的150多个厚厚的文件夹,这些收藏,占满了马勇家的大箱小柜。记者发现,每个收藏夹里都有一百余张纸板,纸板上或为有关历史的图片,或为文字。这些收藏,花了马勇8年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马勇基本都围着这些收藏转。下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第五个公祭日,26日是毛泽东诞辰日,马勇早在三个月前,就开始筹备图片展了。

剪报上网翻拍搜集图文

“这些图片再配上些文字,能让参观展览的人更加清楚明了。”马勇站在他下午刚放好图片的两个展板前,给记者介绍。一些图片,只需要简单的几个字就好,但是有一部分图片,需要较为详细的介绍,参观的人才能看得懂,“我之前不会打字,都是叫老年大学的人或者供电公司的人帮我打字,现在,我会用手写输入了,就是稍微慢点。”

马勇说,这些资料的搜集,主要来源有三个渠道。大部分内容来源于各种报刊和杂志,是从家里征订的《丹阳日报》《现代快报》《老年周报》等七种报刊上剪下来的,同时他还经常去报摊上选购各种报刊、杂志,从上面摘取有关内容。为了搜集各种老照片,70岁那年,他特意学会了上网,许多图片就是他通过上网搜索找到的,他把有用的图片下载保存进U盘,再去照相馆冲洗出来;另外,马勇还经常去丹阳革命陈列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机构,用相机翻拍各种老照片,充实到自己的图片展中。

记者用尺量了一下每张图片的大小,每张图片、贴片、文字资料的长度约30厘米、宽约24厘米,从外表看,全部在照相馆进行了冲印放大,再进行了塑封。马勇说,只有这样,图片不宜破损变色,也能保存长久。”

公祭日展览他一次没落

2014年12月13日是第一个国家公祭日,那一年,马勇举办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图片展,为了不断完善史料,他加班加点,遨游网络、查找报刊,奔波革命陈列馆、纪念馆、博物馆,从搜集到的大量的图片资料中,经过认真筛选,最终选出了1200多张图片,再一一配上些文字。

“下月13日是第五个公祭日,这些是我为这次图片展准备好的各种图文资料。”马勇细心为记者介绍他的这几个月的准备,并介绍了他从第一个公祭日到第四个公祭日的搜集过程,“其实在确定国家公祭日之前,我就已经做了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展览。后来,12月13日被确定为国家公祭日,就改成公祭日展览了,几个公祭日展览我一个没有落下。”

马勇第一次举办图片展是在2011年夏天,主题为“庆祝建党90周年”,先后在丹阳市革命陈列馆、供电公司、云阳学校等地举行了展览,图片展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那之后,马勇的图片展览之路便一发不可收拾,每个重大节日都不落下,展览包含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让大家铭记历史奋勇前进

马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了和历史有关的物品外,相片、图片、文字资料,每张打印、冲印、塑封;准备塑料展板、不锈钢的展架;加上交通运费等其他开支,马勇关于红色历史的收藏已经花了近7万元。

“事实上,1979年,还在工作时,我就爱上了收藏,那时,我就加入了丹阳市钱币协会,2011年,我就集中精力,开始搜集有关红色历史的图片和资料了。花点钱不算什么,主要是这件事有意义。”马勇说,大家对图片展的认可和支持是对他最大的鼓励,他将把这种展览一如既往地举办下去,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我生于抗战年代,对于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刻骨铭心,而年轻人对这些历史也许比较模糊,所以我一定要举办和这些历史有关专题图片展,让大家不忘历史之痛,负重前行。”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