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穿上科技创新的“金靴子” 飞奔在两个国家级赛场上

核心提示: 近年来,开发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不断增强科技动能,成功创建了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当前,该区正以矫健的身姿,飞奔在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赛场上。

本报记者 王鹏翔 通讯员 冯建波

近年来,开发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不断增强科技动能,成功创建了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当前,该区正以矫健的身姿,飞奔在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赛场上。

建设十大载体 垒高创新平台

近年来,开发区按照“工业向园区发展、产业向集聚发展”和“项目园区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理念,加快功能集聚和产业整合,加快推进10大专业载体建设,构建主业明晰、特色鲜明、错位发展,以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精密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新格局,奋力打造“产融合、产城共进”的创新之城。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深化,特别是在政策、资本和技术的推动下,中国航空航天产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蓝海”。开发区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重大发展机遇,把发展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调拨到了“开发区时间”。该区规划建设了航空航天产业园,总体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积极打造具有五位一体功能的高科技园区,并实行“1+4”园区管理运营模式,落实“精简、高效、权责统一”的服务帮办机制,真正做到为进驻园区的所有企业和项目加快发展发挥保驾护航作用。目前,航空航天产业园内已经落户了世界一流、全国投资最大、设备最先进、研发能力最强的恒神碳纤维,设备技术国内第一、规模全球第三的大力神合金材料,国内唯一具有生产超薄、超轻新型热塑复合基材(CFP)的奇一高分子材料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领域。

打造生命科学产业园,是开发区的新“杰作”。该园区总规划占地18平方公里,一期启动区约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投资超30亿元。园区秉持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实行“集中、集聚、集约”式发展,严把项目准入关,坚持高质量地招商选资,形成了医疗器械、视光学产业、生物医药、医用材料、保健品等五大产业板块,具有研发总部、技术孵化中心、成果转化器、公共服务平台等完善的功能。同时,该区积极争取到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支持,共同致力把园区打造成为首个省和地方共建的医药产业特色园区。

如今,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为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已经在生命科学产业园快速崛起。由国内医疗设备龙头企业鱼跃医疗股份投资的家用医疗器械工业园、国内医药用品供应龙头企业国药集团规划建设的健康产业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全军“十二五”专项产品沥泽医药纳米银抗菌绑带、云阳药业公司拥有多个专利的系列治癌新药、福旦生物全球领先的“蛋白多肽”、龙昌智能科技的康复机器人等一批新产品也在园区“生根、开花、结果”。

建设精密制造产业园,是开发区的新“法宝”。该园区总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智能设备、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及部件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产业,打造项目生产自动化,研发、销售和管理的互联网化的“升级版”全产业链,建设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精密制造产业基地。

现在,智能装备和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精密制造产业园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化标签。世界粉末冶金巨头吉凯恩公司的粉末冶金制品、世界最大包装机械供应商仅一公司的“智能制造壹号园”、国内电动车制造领域的代表企业上海电驱动股份的电动车底盘及整车、国内车用电池研发生产的龙头企业江苏乐能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动车动力电池等项目纷纷落户园区,并正在加快形成产业化和巨大的产能。

另外,该区还建成了全省县域最大的科创园,建筑总面积60万平米,总投资10亿元。目前,已经成功创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评为省级留学创新创业园,吸引100多家企业落户,20多个博士团队进驻创新创业,引进了一批“国家千人计划”项目、“省双创工程计划”项目,并建立了10多个企业技术中心。

环境优化重塑 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但是,创新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就是环境重塑,开发区一直非常重视环境建设。

该区创成江苏省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区,提升了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积极营造优质的经济和金融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的政银企关系,出资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农业银行设立“苏微贷”项目,为成长性企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加快设立开发区产业引导发展基金,积极引进各类创投基金落户,通过“跟投”方式促使创投基金支持区内企业发展,破解企业“融资难”;建立健全了园区建设综合协调推进机制,配合做好园区项目入驻建设服务工作,使各园区形成一园一特色的发展格局,积极帮助有条件的园区申报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园区对科技企业的吸引力,加快创新项目产业化;大力开展针对不同产业类别的知识产权培训,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开展“一企一训”活动,着力打造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

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创新动能

嫁接科研院所和高校资源,通过强化产学研合作,把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一直是开发区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

该区主动征集企业各种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类科技人才洽谈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洽谈;积极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对接,共同打造各类高层次创新平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目前,该区与中科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数十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了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3家,其中包括全国首家航天航空产业院士工作站、江苏省(丹阳)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北航航空航天产业(丹阳)研究院、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等众多创新研发平台。同时,该区建成了国家级眼镜检测中心、国家级汽车零部件重点实验室和车用灯具检测中心,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57家高新技术企业57家。先后有扬州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该区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

产学研合作还形成了人才的“虹吸效应”。该区牢固树立“科技创新、人才引领”的理念,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着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大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用人环境,目前引进人才团队50多个、高层次人才160多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国家千人计划5名、江苏省双创人才25名。高层次人才的不断加盟,使得该区成为人才荟萃、创新发展的“魅力之区”。

与此同时,依托产学研合作,该区知识产权工作量质齐升。2017年,该区专利申请量1997件,其中发明专利924件,申请PCT专利10件,授权专利871件,其中发明专利235件。目前,该区每个产业都拥有1至2家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82件,恒神股份、仅一联合制造、肯帝亚木业、锐升新材料、大亚科技、乐能电池、康尚医疗等企业都拥有数十件发明专利,其中恒神股份每年申请发明专利达上百件。在科技部刚刚公布的全国独角兽企业中,该企业还是唯一的县市级域内企业。

军民融合发展 提升创新质效

目前,丹阳军民融合发展领跑全国:荣获“空装——丹阳军民融合式发展示范区”“江苏省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三块“金字招牌”。

而根据《丹阳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丹阳军民融合式发展示范区的创建,主要依托丹阳市航空航天产业园,该产业园分为南、北两区,北区由开发区投资建设,南区由开发区与丹阳市吕城镇共建。

作为丹阳军民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开发区力促一批具有潜质的民营企业与军方进行供需交流,最大限度地为企业与军方之间“牵线搭桥”。目前,该区共有近20家军民融合发展企业,多家企业具备所需的相关资质,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军民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增强了开发区的创新动能,也为该区下一步结合产业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促进军民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助推全市深度军民融合留下了精彩“伏笔”。

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发区科创园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