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剥枣

核心提示: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剥者,扑也,意为击打。八月的初秋,该打枣子了。

■王继军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剥者,扑也,意为击打。八月的初秋,该打枣子了。

小时候,村子里的跛足爷爷告诉我,枣树有“四不”:叶不争春,花不争艳、根不争地、冠不争天。它一生质朴,默默奉献,将甘美的果实留给人间。如今想起,渐有所悟,便在书房里挂上行书条幅:不争。

“日食三枣,长生不老。”大枣主治心腹邪气,有安中养脾之效。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活到101岁,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堪称奇迹。据说这位“孙真人”经常食用大枣,认为它“久服轻身,长年不饥,似神仙”。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当年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住在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老寡妇常来打枣,杜甫见其没有吃的,也无子女,便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不料他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禁止打枣。面对寡妇的诉苦,杜甫写下这首《又呈吴郎》以示劝告。全诗温柔敦厚,尽显慈祥恺悌之衷。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竿。老屋的院子里有一棵枣树,为母亲所植。八月剥枣,我们全家在树下铺上拼接的蛇皮袋,竹篙的一头绑个钩子,往树枝上一搭,双臂一晃,枣子应声而落。提着箩筐,母亲到池塘边清洗红枣,总要带上一只碗,淘米洗菜的过来,便舀上一碗给人家。

收获了累累红枣,人们总喜欢把它们摊晾晒干,以备后用。这时,放眼望去,乡村的孩子们追逐着家禽嬉闹玩耍,农家房檐上晒着的红枣已经发皱。看,檐瓦晒枣,于孟郊笔下,竟如此富有诗意:“村稚啼禽猩,红皱晒檐瓦。”

枣生南北,风味各异。浙江海盐白枣,果肉白绿,质密而细,汁少味甜,与众不同;山东沾化冬枣,皮薄肉脆、核小,口感甘甜清香,甜酸适口,食之无渣。“江南橘绿日,塞北枣红天。”山西的稷山板枣,则个大肥硕,色红肉厚,质密多糖,味甘美而富有弹性,久储不干。

塞北产枣,江南熬膏。同事生于湖南,如今寓居江南,独爱新疆大枣,那里是他早年支教的地方。每年金秋,总能收到塞北寄来的和田枣。拣一颗在手,晶莹剔透,食之甘醇无比:这哪里是红枣,分明是一颗感恩的心。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