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玲:传统天鹅绒织造技艺传承人

核心提示: “天鹅绒织造技艺传承之路艰辛,但我必将持之以恒。”天鹅绒有“中华奇绝,东方瑰宝”的美誉,却也免不了现代技术的冲击。但正是因为戴春明的初心不改,积极钻研天鹅绒传统工艺的现代技术改革,才拯救了这一濒临灭绝的传统工艺。薪火相传,如今戴春明的女儿戴玲勇挑重担,肩负起了传承天鹅绒织造技艺的使命。

“天鹅绒织造技艺传承之路艰辛,但我必将持之以恒。”天鹅绒有“中华奇绝,东方瑰宝”的美誉,却也免不了现代技术的冲击。但正是因为戴春明的初心不改,积极钻研天鹅绒传统工艺的现代技术改革,才拯救了这一濒临灭绝的传统工艺。薪火相传,如今戴春明的女儿戴玲勇挑重担,肩负起了传承天鹅绒织造技艺的使命。

从一位懵懂的初学者到精通技艺的熟手,其中付出了多少汗水,只有戴玲自己知道。戴玲2005年从南京师范大学环境保护专业毕业,隔行如隔山,环境保护专业与织造雕花技艺之间的差距可谓十万八千里,但她依旧一腔热血的扎进了父亲毕生的事业中。戴玲的华丽转身,源于她对天鹅绒织造技艺的热爱与痴迷,源于她天鹅绒织造事业的执着和付出。

“父亲从十几岁就从事这个行业,他对天鹅绒的执着从小就深深地感染着我,因此我想回到丹阳,我想加入振兴天鹅绒的行列,我也愿意为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奉献自己的力量。”戴玲说起24岁时投入天鹅绒事业的初衷时,眼中满是坚定。

走进戴玲的工作室,一架大块头、顶到天花板的木织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木织机上缠好了各色丝线,戴玲随即坐下向记者展示如何使用木织机,轻轻一踩一拉,木织机各个部件都联动了起来,机器看似笨重却很灵活。“我们开设了互动体验课程,任何想要了解天鹅绒传统丝织技艺的人都可以前来感受,这架木织机也是想让人们直观的体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戴玲告诉记者,天鹅绒是通过一梭一梭的手工织造、一刀一刀的手工雕刻出来的。如今工厂中大都为机械化生产,但是雕花依旧是个纯手工的功夫活,“最熟练的雕花工人一天也最多只能雕出10厘米左右的花样,且雕花过程中要足够专注,一旦雕错做成了残次品,这是不可逆转的,就只能重头开始。”

丹阳“天鹅绒织造技艺”项目于2007年3月被省文化厅评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传承人戴春明于2008年12月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第二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戴玲不负所托,于2016年被评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天鹅绒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在雕花天鹅绒申报非遗的过程中,戴玲研究了不少古代的天鹅绒丝织品,深深惊叹于古人的技艺,“把以前的这些天鹅绒作品都恢复起来,是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近年来,戴玲开始探索创作仿制古代天鹅绒织品。2013年,戴玲成功复制了清朝初年的一件雕花天鹅绒椅披,在国内展会、大赛中获得了一金一银的佳绩。她创作的《伟人像》、《醉翁亭记》等天鹅绒作品更是多次在各类展会上展出、获奖。

天鹅绒举步维艰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但戴玲依旧忧心忡忡,“天鹅绒的现代化之路还很艰辛,面料的改革、雕花样式风格的创新、基础工艺的改进等方面都需要不断的实践,产品的推广也面临着新旧市场衔接困难的困境,我感到压力很大。”

工作室右侧陈列了戴春明的荣誉,左侧展示了戴玲的工作成就,两代人,一个梦,这些所有的荣誉奖章彰显了他们对天鹅绒织造技艺传承不懈奋斗的精神,感人至深。“不仅是天鹅绒织造技艺,任何传统技艺的传承都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个重担,我必然全力以赴,让天鹅绒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戴玲用木织造天鹅绒产品。

戴玲为手工织造天鹅绒设计纹样。

戴玲认真制作手工雕花福字。

一丝不苟割绒。

戴玲的作品:雕花天鹅绒凤纹尊。

戴玲的作品:雕花天鹅绒云龙图。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