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诗

核心提示: 五台山体育馆附近的先锋书店早已成了著名的“网红”,门口和内部皆可看到拿着手机拍照的年轻人。

■裴扬

盛夏,我开车来到南京。

五台山体育馆附近的先锋书店早已成了著名的“网红”,门口和内部皆可看到拿着手机拍照的年轻人。我没有时间停留,加快了步伐进到书店深处的活动区。我本以为来早了,进来才发现这里已聚集了很多人。

今晚这里的主角是台湾的著名诗人郑愁予,这是他的诗歌分享会,而邀请的嘉宾之中还有著名诗人欧阳江河。书店的空间有限,狭长的通道内除了要摆放各种书籍,还需要开辟出一个区域来放置嘉宾和粉丝们的座位。我看到身后还有读者源源不断地走来,于是找到人群中的间隙站好。

晚上七点,书店里面响起了掌声,是送给诗人们的。郑愁予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出现在了我面前,他已经85岁了。书店内很是闷热,边上工作人员一直劝他脱去厚厚的西装,可他并不愿意,执意要先跟读者们说上几句,还强调这是“礼貌”。诗如其人,能时时保持如此修为的人,他的诗也会很好。老人开始认真分享诗歌了。他对“青青子衿”里头的“青”作出了很多的解读,甚至包括了它在诗歌中的哲学意味。这些都让学识浅薄的我感到晦涩和难以理解。后来通过主持人的介绍,我才知道郑愁予早年在耶鲁大学教书,也许诗歌的分享在他看来同在耶鲁上课是无差别的,只是我还算不上是一个好学生。

1954年,他的一首《错误》在台湾发表,诗中的一句“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当时,整个台湾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这首《错误》也被誉为是“台湾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被收入到了海内外很多的中学课本中,还曾被罗大佑改编成了歌曲传唱。

现场主持人建议所有的读者一起来朗读这首《错误》,大家将手中的诗集翻开,于是就有了一幅两百多人读诗的画面。没有彩排,没有眼神的交流,爱诗的人都早已熟稔了诗歌的节奏,书店内响起了整齐优美的诗句。我被此刻的场景所感染,认真看着诗句也诵读了起来,仿佛穿越进了中学的课堂里面。

欧阳江河曾经上过《锵锵三人行》这个电视栏目,我对他的记忆尤为深刻,他对于诗歌的理解十分透彻,他不仅是诗人,更是一位研究诗的学者,对于不同诗人的特点有独到见解。他将诗歌视为是最高等的文明,而赞叹郑愁予的诗是这样高等文明最好的体现。很多人都点评郑愁予会用最好的汉字来写诗,而他的诗也确实准确与华美,且都是非常现代的诗歌。所以欧阳江河的赞美并非是恭维,而是实实在在的评价。听完一番点评之后,我感到双脚发麻,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才发现自己已站了一个半小时,我想稍微挪动一下步子,却不小心踩到了旁人的脚。回头望去才发现身后站满了人,他们伸长着脖子向前望去,有的专注于侧耳倾听,有的则拿着手机在录音,想必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对诗歌火一般的热爱。

又过了一会儿,活动结束,就当我准备离开先锋时,发现欧阳江河在不远处看书,他的身旁空无一人。我打消了过去找他合影的念头,不去打扰一个认真看书的人。

我独自开车回家,我不是南京人,其实我在这里只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开着车的我才是归人,回到我的家乡丹阳去。书店里与众人一起读诗的场景还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想起了别人读诗的画面。那是一群14岁的孩子,他们都是我的学生,那节早读课,他们在读岑参的《逢入京使》。同事小米老师显然对他们的朗读很不满意,他反复强调着诗人的情感,情感!此情此景,我竟然跟着学生们一起读了起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孩子们,将来有一天你们会长大,大到独自面对生活的压力,希望到了那时你们依然能记得一起读诗的日子,要一直读下去。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