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52万亩水稻种植基本结束

今年夏种亮点有三:优良稻米面积占63.5%、稻田综合种养形式更丰富、绿色稻米产业链更长

核心提示: 据市农机部门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夏种已基本结束,绿色优质成为我市稻米生产的主品种。

本报讯(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玉兰 秋忠)“我家种植的400多亩水稻,依靠自家一台高速插秧机作业,已经在24日全部完成插秧。”昨日下午,刚忙完水稻栽插的访仙镇种粮大户臧文林,又忙着进行田间管理。而位于云阳街道的江苏年豊粮油种植合作社4000多亩水稻机插也近尾声。合作社负责人庄玉枫说,今年合作社聚焦绿色高质高效,无公害绿色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市农机部门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夏种已基本结束,绿色优质成为我市稻米生产的主品种。

据悉,今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52万亩以上。针对当前水稻生产面临最低保护价下调、农资价格大幅上涨、产业化程度不足、效益提高难等问题,我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调整优化水稻种植结构,特别是在品种布局上全面应用优良食味稻米品种。同时,在推进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中突出“提质增效、生态保优、品牌兴稻”,大力示范推广集中育供秧、绿色生态集成栽培、全程机械化生产、肥水精准调控等一系列技术。据统计,今年我市南粳5055、宁粳8号、南粳9108等优良食味稻米品种推广面积约33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的63.5%,比去年提高25个百分点。

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提升稻米质量和效益,是今年夏种的另一大亮点。围绕提升水稻种植的质量效益,我市鼓励有一定养殖基础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大户或合作组织,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稻鸭共作”“稻虾共作”“稻鱼共作”“稻鸭+牧草、鹅”生态循环种养等一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建立了示范型规模种养基地,生产绿色、有机稻米,“稻田+”的绿色生态高效模式使我市农田愈加焕发生机。

在访仙镇草塘村种植户刘程平的一方稻虾共作基地,提前机插的水稻长势喜人,一片嫩绿。刘程平告诉记者,去年,他利用80多亩稻田套养小龙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收获后的稻谷亩产量有1000余斤,小龙虾亩均产量达100~120斤,每亩收益比单纯种稻要高出1000元左右,而且还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稻米品质更优,很受消费者青睐。“这几年粮价不景气,单纯依靠老办法老路子种地已经不行了,还得转型走新路。”刘程平说,今年除了继续实施稻虾共作外,基地内还尝试了芡实加龙虾的种养新模式。

此外,为了提高农业效益,我市加强资源整合,构建绿色稻米全链条产业开发基地。依托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等构建集产前、产中、产后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化创建机制,从产前种植布局与结构优化到产中绿色高效生产和产后品牌加工销售,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开发增值。市农委负责人介绍,为拉长绿色稻米产业链,各地和相关部门还将大力推进“味稻小镇+创建区”“龙头企业+创建区”“合作社、种植大户+创建区”等,扶持打造一批生产环境优、基础设施好、技术能力强、规模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进行订单种植,建设生产、收储、加工、品牌销售一条龙的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园、家庭农场集群、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全市稻米产业提升。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