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来,他们依然坚守蚕桑生产

五房庄老农的养蚕情结

核心提示: 在位于茅山老区延陵镇延星行政村五房庄自然村,仍有部分蚕农40多年来一直坚守种桑养蚕之路,他们均已六七十岁,其中,年龄最大的已84岁高龄。

本版撰文 蒋须俊 本版摄影 萧也平

打菜籽、采茧子、割麦子,是“三夏”期间广大农民最为忙碌的收获场景。如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前些年茧丝绸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曾经作为“蚕茧之乡”丹阳一大传统特色产业的养蚕业已经日益萎缩,乡村从事养蚕的村民已很少看到,留给很多年轻人的则是儿时农家栽桑养蚕、老少齐采茧的记忆。然而,在位于茅山老区延陵镇延星行政村五房庄自然村,仍有部分蚕农40多年来一直坚守种桑养蚕之路,他们均已六七十岁,其中,年龄最大的已84岁高龄。

端午节这天,是五房庄村蚕农吴金谷采摘二批春茧的日子。一大早,老夫妻俩就早早起床为采茧忙开了,从城里赶回的女儿和热心的邻居也来帮忙。今年84岁的吴金谷老人,被村民们称为“吴老师”,过去,他曾担任过当地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后来回家务农。40多年来,吴金谷夫妇和村民们在村里种粮、养蚕一直没有间断过。

“我家第一批春茧在小麦收割前就卖完了,不过,受高温气候等因素影响,今年的茧子产量不行。”吴金谷告诉记者,往年一张春蚕,可采摘90多斤茧子,但今年最高的人家只有45斤,少的只有16斤。说起春茧大幅减产的原因,老吴分析,主要是今年春蚕生长关键期,降雨偏少,天气干旱,加上那段时间正是周边麦田打药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蚕儿很敏感,估计残留农药造成空气污染,使进入大眠期的蚕儿出现了吐黄水、不吃桑叶的现象,因此,他们几乎倒掉了一半。吴金谷老人说,去年气候好,不仅春蚕产量高,秋蚕每张也产茧60多斤。考虑到第一批春蚕出现中毒问题,他又加紧补订了1张二批春蚕种。经采收后过秤,第二批春茧共采了65斤。

五房庄农户养蚕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家家户户养蚕,桑田面积有70多亩,最高峰时,这个小村庄春蚕发种量就达70多张,曾被镇江市蚕种场指定为蚕种制种单位。仅养蚕一项,每年就能为村民增收八万元左右。后来,由于茧丝绸市场行情不景气,蚕茧价格大起大落,不少地方出现毁桑热,五房庄村只是将原来改为桑田的部分农田重新恢复种粮,其余大部分用以栽种桑树的旱谷地依然保留了下来。

正是源于对养蚕的浓厚情结,现在,五房庄村里还有六七户人家坚守蚕桑生产。村民小组长吴兆云介绍,现在村里年纪轻的都进厂上班或是出去打工了,作为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养蚕也可以说是顺带活。他家至今还保留了二亩多桑田,今年养了2张春蚕,虽然养蚕挺辛苦,需要起早贪黑采摘桑叶,一天要投喂三顿,但蚕儿饲养周期只一个来月。这几年,春茧价格已经逐步回升,每斤能卖到19元,正常情况下,每张春蚕收入有1700多元。69岁的村民吴虎林也养了2张春蚕。他说,养蚕的总体效益要比种粮收入高,为了养好春蚕,他腾出了楼上的一间房屋进行饲养。吴虎林说,尽管大伙对今年春茧生产有所抱怨,但他和其他蚕农依然对传统手工养殖模式下的栽桑养蚕情有独钟,现正进行夏季桑田管理。

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的“东桑西移”,我省传统蚕桑产业面临日渐萎缩之势。据市农委有关人士介绍,今年我市春蚕发种量只有40余张,主要集中在五房庄。由于本地乡镇缫丝厂已全部关停,五房庄蚕农出售茧子,只能送到离村二十多里的珥陵镇积庆村个体缫丝厂。

“你已经这么大年纪了,养蚕打算干到何时?”采访中,记者问吴金谷老人。他略加思索后动情地说:“现在我的身体还算硬朗,毕竟大伙养蚕已经四十多年了,说什么也割舍不下这份情。这几年,市、镇农业部门对我村蚕农也很关心,苏州大学蚕业教授还专程进村进行科技指导,只要大伙干得动,就会继续坚持下去,这也算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吧!”

在桑田中剪伐桑枝的84岁吴金谷老当益壮

秤一秤,今年春茧产量有多高

给春蚕投喂桑叶

农委蚕桑技术人员查看春蚕生产

采摘春茧准备出售

亲友前来帮助老农采茧装袋

吴金谷驾车去珥陵卖茧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