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生意大不如前,却难舍这一老行当

核心提示: 18日上午,开泰桥边,64岁的邢成荣老师傅坐在缝纫机前忙活着。他微微低着头,后背挺得笔直,围着围裙,白色短袖衬衫上没有一丝污迹,看起来颇有腔调,更像是一位老上海的钟表师傅。一张绑着海绵坐垫的小板凳,一台相伴了50余年的老式缝纫机,一把略显破旧的遮阳伞,组成了他的“工作室”。

本报记者 马骏 孙安琪

记者 孙安琪 摄

18日上午,开泰桥边,64岁的邢成荣老师傅坐在缝纫机前忙活着。他微微低着头,后背挺得笔直,围着围裙,白色短袖衬衫上没有一丝污迹,看起来颇有腔调,更像是一位老上海的钟表师傅。一张绑着海绵坐垫的小板凳,一台相伴了50余年的老式缝纫机,一把略显破旧的遮阳伞,组成了他的“工作室”。

将需要的东西一一准备好后,邢成荣将一件纯色外套抚平后置于缝纫机下,这件衣服的口袋破了个大洞,要进行缝补。向前移了移板凳,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一双粗糙的大手捏着缝纫机上的白线,轻轻捋了一遍,将机针对准口袋边沿后,邢成荣左手紧紧按住口袋,右手将皮带盘轻轻一推,脚踏板上放着的一只脚随即灵活地摆动起来,伴随着一阵“嘎啦嘎啦”的声响,机针在口袋边沿打出了一道完美的弧线。

扯断线头,“你看看,还行吗?”

“哪儿?原来是哪个口袋破了来着?”

“右边,右边的口袋。”

“是吗?”

“对,你注意看,原先这两个口袋缝成了直角,时间长了角落容易破,现在我给你缝成了圆角,这样手放在口袋里会更舒服些,而且不容易破。”

客人将手伸进口袋里试了试,“好像还真是的。”

客人走后,邢成荣呷了一口水,“十几岁就做这行了,这一做就是几十年。”邢成荣轻抚着眼前的缝纫机,机身上绑着一块被机油改变了色泽的棉布,皮带盘上原本亮眼的镀银已经被磨掉了许多,操作台的一角也许是开裂了,被缠上了一道又一道的胶布。

邢成荣说,过去那个年代,逢年过节,老百姓都会请裁缝师傅到家里给老人小孩做件新衣,由于手艺精湛,每到那时候,邢成荣常常忙不过来,但活越多,他越高兴。

他说,以前经济条件不好,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年的时候活会比平时多一些。现如今,大家手头宽裕了,都买款式时髦的品牌衣服了,请裁缝做衣服的越来越少,现在照顾他生意的大多是经历过苦日子的老人家。

虽说生意大不如前,但邢成荣却不愿放弃这个老行当。邢成荣说:“在家闲不住,就想找点活干干。”一旁的老伴将毛巾递给他,“他呀,还有一对老父母要养,都八十好几了。”

邢成荣的两个儿子早已成家,也都很孝顺,希望父母安享晚年,不用这么辛苦,他们完全有能力照顾爷爷奶奶。但邢成荣却认为,自己的父母要自己养,“儿子能把他们的妻儿照顾好,我就觉得够了。我的身体还很健朗,完全没有问题。”

邢成荣已经记不清自己在这个地方做了多少年,现在,缝纫生意对邢成荣而言已经不是单纯的谋生,“我有退休金,平时花钱也不多,完全够用了,但时间长了,这里有太多的老主顾,附近的人都认识我,每天都有老哥们到我这里来坐会儿,聊聊天,要让我待在家里,还真是不习惯。”

说着话,几滴豆大的汗珠从他的脸上掉下。邢成荣说,现在这些手艺也就他们这辈人做得开心,年轻人已经不会感兴趣了,毕竟做这行利润微薄,一单只收几块钱,一个月收入也就千把块。“也许在不久的以后,街头再也没有我们这些老手艺人了。”邢成荣的神情有些落寞。

天气越来越热了,中午都是老伴来给邢成荣送饭,下午没事的话就干坐着陪陪他。“我也是拿他没辙啊,有时候叫他在家休息一天都不肯,说顾客没拿走的衣服要随时等人家来拿,不能不去。”老伴作出生气的样子,邢成荣的脸上倒是乐开了花。

闲聊间,邢成荣师傅的缝纫机几乎没有停过。一旁的老伴一边絮叨着,一边拿着毛巾帮他擦汗,时不时地将水杯递到邢成荣嘴边。

晚上7点,邢成荣和老伴准备收摊回家,邢成荣忙着收拾他的操作台,而老伴则弯着腰仔细地捡起地下的碎布线头。夕阳的余晖撒在满头白发的两位老人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也很近。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