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传统文化中断 倡导尊老爱幼美德
本版撰文 蒋须俊 本版摄影 萧也平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宗谱,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伦理规范、家风家训。由司徒镇吴塘村黄庄自然村种养大户钟国强发起成立的钟氏宗谱续修编委会,经过历时四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黄庄大宗堂钟氏修谱工作。9日上午,黄庄举行钟氏宗谱颁谱庆典,将编印成册的《钟氏宗谱》发放给族人。
当天上午,黄庄村老年协会活动室内,鼓声阵阵,前来观看庆典的村民们也是喜笑颜开。据了解,钟氏宗谱初修为明朝洪武年间(1393年),以后平均34年修一次,1917年为15修,1946年16修,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中断。此次续修为17修,距上次修谱已间隔72年。为了使修谱这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流失和中断,黄庄自然村种养大户、镇人大代表钟国强牵头发起了这次修宗谱传家风的行动。
据钟氏三十六世孙、钟氏宗谱主编钟春和介绍,钟姓,起于徽子启,楚汉相争时期,后裔、项羽部将钟离昧次子钟离接,居颍川长社,改复姓为单姓钟。晋朝时期,雅公随晋元帝渡江居金陵为江南钟姓始祖。雅公七世嵘公迁家江宁桐井,为桐井钟姓始祖。后唐时期,嵘公15世孙钟敏由桐井迁至云阳,入赘到丹阳广济桥钟家巷(现小东门桥)为云阳钟姓始祖。到9世,任之,时值北宋末年天下大乱,为保家人安全迁居丹阳西门外的白鹤山西皇甫庙侧,定名黄庄。此后,钟氏子孙各支繁衍,分居周边及其他地区。可以说,司徒镇黄庄村是钟氏的发祥地,目前,除黄庄村外,钟姓在黄庄周边的陈巷、利市、西麻等村组以及吕城、折柳、延陵等地均有分布,溧阳、武进、苏州、丹徒等省内地区以及云南、四川、浙江、安徽等外省份也有分布。
这套《钟氏宗谱》共计4本,内容包括钟氏渊源、家族变迁、钟氏字辈、家风家训家规、风土民俗等。钟春和说:“这本宗谱记载了钟氏家族的历史,使我们钟氏后裔根有所源,缘有所归,情有所依,更好传承钟氏文化。”
据了解,为查找丹阳钟氏族谱的信息资料,编委会人员不辞劳苦,多方奔波,四处搜集挖掘整理有关宗谱资料。钟氏三十六世孙、《钟氏宗谱》编委钟震华说,在宗谱修编过程中,他们不仅多次到丹阳档案馆查阅,还三次上南京国学馆寻找,在有关人员帮助下搜寻到了相关资料,最终编印成册。钟震华表示:“黄庄钟氏宗谱的出版问世,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能够让后辈继承我们先辈的优良传统,将钟氏的好家风传承给我们一代又一代。”
应邀前来的丹阳市姓氏研究会会长吉育斌表示,此次修谱,一是为了尊祖敬宗,教化后代子孙,培养淳厚正派的家风;二是为了发扬传统美德,倡导传统的孝文化,这也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家风建设相契合。这套钟氏宗谱内容严谨,质量较高,较好地反映了黄庄的风土人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黄庄《钟氏宗谱》颁谱现场,该村6位80岁以上的“老寿星”作为嘉宾也应邀来到了活动现场,大家为他们带上红绶带,绶带上写有“尊老爱幼老寿星”的字样,今年92岁的李早二李奶奶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太高兴了,不仅我们的宗谱修缮一新,孩子们也都孝顺我们,这是我们的福气!”
编委会成员们正在翻阅宗谱
开展敬老活动,传承孝道文化
钟氏7龄童也加入腰鼓队表演
村老年乐队也前来助兴
钟氏族人签字登记
邀请老人们入座主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