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戎法琴

核心提示: 戎法琴,祖籍丹阳窦庄邱家村,生于1889年,卒于1953年。

■黄庚发

戎法琴,祖籍丹阳窦庄邱家村,生于1889年,卒于1953年。

戎法琴出身贫寒,从少年时代就给人家放牛。1907年,即婚后第二年,他就携其十三岁的二舅子一起到苏州城一皮件店当学徒,由于他头脑敏捷,办事灵活乖巧,甚得老板喜爱。几年后,老板去世,他就继承了老板的行业,改换门面,挂起了“戎锰昌皮件商店”的招牌,并日益显示出他善于经营和管理的才华。

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和军阀混战的动乱年代,戎法琴看到赚大钱的机会到了,于是当机立断,改小本经营日用品为大批量生产军需皮件商品,并一下子招收了几百名工人日夜生产,他用赠一赚万的手腕,首先向革命军内部和军阀内的军师级、军需处长级别长官赠送美观考究的大盖帽,宽皮带,马靴,公文包,手枪套等物,进而签订了生产不完的合同。从此戎法琴超群出众,发了大财。此后他又扩大经营范围,把重点转移到生产民用品和日用品上来,并远销东南亚各国。因此被人们称为“江南皮件大王”,而且不久他就登上了苏州商会会长的宝座。

戎法琴具有典型的民族资产阶级思想,他一贯反对外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力主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经济和文化,以此推动中国社会进程。在他著的《社会之商榷》一书中,较详细地阐述了社会须改革,私塾教育须改良等政治主张,提倡兴办现代教育,教授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宣传振兴民族文化,铲除封建迷信,实行尸体火化等移风易俗的进步思想。

戎法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做到身体力行,于民国五年(1916年)到张村岳父母家所在的村创办了第一所国立小学。

当时张村的办学经费,大部分由戎法琴支付,包括修建校舍,置办课桌、板凳,添置教学设施,发放教师津贴和奖学品等,还备了60多套运动服,提倡对学生强身健魄,振奋民族精神。

民国十三年(1924年),戎法琴决定重建校舍,又花大钱买下三间平房,同时将自己的祖产房屋拆运来张村,在张村烈帝殿旁边,砌了四间高二丈三尺六的楼房,铺设的楼板全是上等的楠木料,戎法琴捐资助学的精神使他的名声远近闻名,妇孺皆知。

那时,戎法琴每年都要来学校视察。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张村小学停办,于是戎法琴中断了经费资助。

1941年后,张村小学自费复办,学校由于经费困难,一直勉强支撑。

1949年张村人有感于戎法琴在这里的办学功绩,集资为他挂匾立传,戎法琴看到送审的“宏功养正”匾名和序文样稿后,显得十分激动,立即召集苏州城知名人士审视评议。挂匾后,戎法琴日趋泯灭的办学热忱再一次复苏,先后给张村小学寄来了现金、书籍、字画等。

解放后在“三反五反”运动时,工人们起来造戎法琴的反,他一气工人不理解他的处世为人,二怕自己有不法行为,气怕交加,一时思想转不过弯来,吞服了大量的生鸦片,当时已在北京身居要职的匡亚明闻讯后,急驰南下,打算出面调解工人与戎法琴的矛盾,但当他赶到苏州时,戎法琴已气绝身亡。

说起戎法琴与匡亚明的关系,有一番不寻常的经历。当时,戎法琴看到匡亚明胸有大志,才华出众,但因家境贫寒,随时都有中途辍学的可能,于是主动出面接济他,直到他顺利读完了大学。

“文革”中,有关戎法琴的匾额被毁。1982年,张村小学因楼房破烂不堪而拆除,然而戎法琴的名字永远铭记在当地人民的心中。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