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丹阳运河文化“家珍”

核心提示: 建设“京杭大运河文化带”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

蒋国清

建设“京杭大运河文化带”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丹阳,是千里运河线上建县建城最早的古邑之一,江南多条古运河(隋唐丹金溧漕河、九曲河、简渎河、香草河、破岗渎等)的交汇之城,是名副其实的“江南运河之都”!作为运河沿线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重要古城,丹阳因水而生,沿河而长,拥有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丹阳运河文化遗存“家珍”,如颗颗璀璨明珠,散布在运河丹阳段沿线,它们是运河古城丹阳的根和魂,是需要大力传承和保护的地方珍贵历史文脉。

 

练湖老照片

陵口南朝石刻

古运河上的开泰桥

栅口古渡碑

 

运河沿线最大的调蓄水库——练湖

又名练塘、曲河后湖、丹阳湖,位于丹阳古城西北部,是江南运河历史上最重要最宏大的水利调蓄工程。西晋永兴年间(304~306年)陈敏据有江东,令其弟陈谐主持修建。由于练湖联通江南运河,放水济运“湖水放一寸,河水长一尺”,具有调蓄山洪、灌溉、济运的重要作用,因此历代朝廷对练湖均十分重视,大规模疏浚整治达数十次之多,湖面最盛时周长达80里。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主持全面整治练湖,在黄金坝及东岗筑堤蓄水,固圩建闸,增建水石坝,迁建张官渡闸,并题写“集思广益之斋”匾额于湖心亭上。历史上,练湖又是一个文化名湖。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到此游玩观赏,并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词歌赋。这其中,帝王有:南北朝宋文帝、齐高帝、梁武帝,清朝康熙、乾隆等;著名诗人有:南朝颜延之,唐朝李白、许浑、权德舆、李华,宋朝陈东、陆游、杨万里、陈师道、苏庠,元朝萨都剌,明朝姜宝、张珍、丁鸿阳,清朝王士祯、徐锡麟、孔尚任等。

运河沿线最早的驿站——云阳驿

云阳驿始建于战国时期,明确的遗址有两处,明代以前遗址在今丹阳东门大街斜桥西北侧,明代以后遗址在大南门桥西南侧。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楚宣王十八年),楚为讨伐吴国,维持其军事交通,在朱方前线置云阳驿,距今已有近2400年历史。唐朝丹阳籍大诗人许浑有《云阳驿西亭莲池》的著名诗篇,唐代诗人皎然有“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的著名诗句。明正德四年(1509年),为方便过客观赏延陵季子碑,县府在云阳驿站内按延陵原碑形体刻制了“云阳驿季子碑”,该碑至今尚存。清初,南门云阳驿站旁曾建有官方接待使臣的场所——皇华亭。康熙南巡时,也曾数次将南门云阳驿作为驻跸之地。2017年2月,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重建云阳驿记》碑刻在丹阳东门大街西侧工地“破土而出”,为研究云阳古驿的位置和丹阳城市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运河独有李白千古名篇——《丁督护歌》

《丁督护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描写劳动人民的杰出名篇。这首诗作于天宝六年(747年)六月李白游丹阳时,描绘了运河纤夫在炎热的季节里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全诗言近旨远,意蕴深厚,是一首风格沉郁的现实主义千古绝唱,也是李白专题描写运河漕运的唯一著名诗篇,是高中语文的必读篇目。其中:“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已成为描写唐朝运河丹阳段繁盛景象的千古名句。

运河沿线独特的秦皇驰道——小辛驰道

小辛驰道位于丹阳古城北部大泊小辛村(今名晓星村)。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修建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向东南两个方向延伸:一条向东直通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其中吴楚驰道正从这里经过,东汉《越绝书》中有秦始皇回咸阳时“奏(走)曲阿、句容、度牛渚”的记载。此外,据《吴录》记载,秦始皇为了破云阳的王气,“截直道使曲”,命令将这段直驰道改弯,并将县名由云阳改为曲阿。旧县志记载:“驰道在县北18里,其地叫小辛。《至顺镇江志》卷二“道路·丹阳县”载:“秦凿道,在丹阳县界。《唐(润州)图经》:‘秦有凿道,亦谓之天子道。’”

江南运河第一镇河宝塔——万善塔

万善塔位于丹阳市万善公园中,民间俗称“万寿塔”,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距今有三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宝塔从古运河畔拔地而起,直指苍穹,巍然屹立,雄奇挺拔,因而,又有“通天塔”之称。全塔高48.6米,塔身外呈八角形,内室为方形,上下交错。塔檐由数层砖块叠涩,下出木椽,斗拱承托,铎铃悬挂,充分体现了明代古塔的建筑风格。塔体自下而上逐渐收缩,塔顶安置瘦长铁制塔刹。这在全国数百座古塔中,堪称一绝。所以,它又赢得了“古运河畔第一塔”的美誉。1969年,曾从塔基地宫石函内取出玉制佛像、佛珠和银龙、笔砚等数十件珍贵文物。

江南古运河石拱桥瑰宝——开泰桥

开泰桥位于丹阳南门大街南口东侧古运河水道上,始建于明代,由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邑人徐兆福等捐修。桥长30米,顶宽6.7米,脚宽9.61米,拱高约8米,拱径10.5米,是丹阳最高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石拱桥。旧时,季节缺水,曾在桥下设草堰以蓄水供简渎河运输、灌溉用,所以称此地为草堰门、草堰桥。桥拱顶壁雕有圆形石刻图案,上云:“道光十五年乙未重建”字样。桥的东西两面各有阴刻楷书对联1副。西拱门文曰:“横波激石、峙并雄关、遥挹凤凰山秀;偃水长虹、跨当孔道、旁通香草河流”。东拱门上书:“束京口潮流百尺、虹腰高踞迎春以上;枕曲阿塔影千层、雁齿迤趋萃秀而东”。1949年5月,陈毅曾在丹阳开泰桥西南侧的大王庙前发表了著名的丹阳训话。目前,开泰桥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丹阳运河文物中的瑰宝。

运河沿线唯一帝陵入口——陵口

陵口,位于丹阳古城以东大运河边,始建于南朝齐梁时期,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丹阳东城里是齐梁帝王故里,齐梁两朝帝王的十二座帝陵均在东城里周围。当时,王子公卿谒陵,必先从都城建康(南京)沿破冈渎东下,过二十四埭,入南兰陵萧港(又名萧梁河)至各陵。守护在萧港入口处的一对石兽,成为陵墓区入口的标记,陵口也因此而得名。陵口石兽,东为天禄,双角,身长4米,残高3.6米;西为麒麟,独角,身长3.95米,残高2.9米。石刻精雕细刻,纹饰华美,是现存南朝石刻中最大的一对,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956年因京杭运河拓宽,南临运河的陵口石兽,沿萧梁河岸平行北移450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1977年疏浚萧梁河时,麒麟又西迁70米。

江南运河重要咽喉节点——吕城堰闸

吕城,古名庱亭,位于江南大运河中段,因三国东吴大将吕蒙在此屯兵筑城而得名,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孙权射虎所在地,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吕城,因处于宁镇丘陵高地与太湖平原过渡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形同咽喉,历来是江南运河重要控制节点。早在唐朝以前,这里就建有江南运河重要水利工程——庱亭埭,唐代中后期建起吕城堰、吕城闸。北宋年间,吕城闸由单通闸改为复式闸,以阻运河之水东泻而利漕运。北宋朝廷还在吕城设置专事修筑、维护水利工程的地方军队——运河堰军,是全国四处堰军所在地之一,其余三处分别设在镇江、嘉兴和杭州,吕城闸位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南宋四大家之一、杰出爱国诗人杨万里曾在这里写下著名的《过吕城闸六首》诗篇。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年),朝廷还比照县级规模在吕城泰定桥西设立吕城驿及水马馆,共有馆舍七十楹、马八十匹、船三十只。

此外,丹阳运河沿线文化“家珍”还有:运河沿线独有秦皇水道——云阳水道,又称“徒阳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凿开丹阳北岗山(在今新丰一带),奠定了隋代江南运河丹阳段的基本走向;中国独一无二过山运河——破冈渎,赤乌八年(245年),东吴大帝孙权下令在今南京与丹阳之间开凿破冈渎,工程自句容东的小其至丹阳西的云阳西城;运河古名泉天下第四泉——玉乳泉,位于丹阳古运河畔观音山麓,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年)开凿,唐代刘伯刍评为“天下第四泉”,为丹阳古邑胜景之一;乾隆南巡行宫——三义阁,位于今万善塔北侧,明天启二(1622)年建,乾隆皇帝南巡八次住此阁;乾隆南巡四度驻跸胜地——方渎桥,位于今大泊晓星村西南方渎河河口上,始建于宋代;江南运河沿线最大牛市——丹阳牛场,位于开泰桥下南门外大街,这里曾经是明清时期苏皖地区最大的牛市中心;宋代成语麦舟之赠出处——麦舟桥,又名“七里桥”,原址在大运河与丹金溧漕河交汇处南一里,因北宋范仲淹扶贫济困赠麦舟得名;运河故道明代拱桥遗存——通泰桥,位于麻巷门运河故道上,始建于明代,民国时重修,至今保存完好;太平天国古战场遗址——尹公桥,位于丹阳海会寺旁运河故道上,原名翠秀桥,始建于南宋,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曾在此发生激烈战斗,清军名将张国梁战死在该桥下;千年古渡神话传说宝地——栅口……

结语:面对如此丰富的运河文化“家珍”,丹阳这座两千多年的运河古城,应该有文化自信,也有责任积极参与到建设“京杭大运河文化带”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来。根据“文化引领”的战略部署要求,丹阳可以充分挖掘丰富的大运河文化内涵,擦亮举世认可的运河文化符号,展示独特的地方文化优势和人文风貌。建议丹阳的规划和建设部门,乘着城区大运河运河风光带建设的好时机,将风光带建设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风光带中更多融入丹阳厚重的运河历史文化特色,大力彰显地方文化个性和古城魅力!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