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须俊 实习生 魏珺玉 通讯员 魏志敏
眼下,正值紫云英盛花期。但在延陵镇宝林村的丹阳一粟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50亩紫云英基地内,工人们已经将其压青耕翻入田进行农田的休耕培肥。合作社理事长潘伟东说:“我种植的紫云英,是专门作为下茬作物越光水稻的有机肥,以改良土壤、增肥地力。今年我要在凭借农业规模经营打响自己的一粟米品牌。”
潘伟东原来一直在上海办企业。2015年,在宝林村书记的“招商引资”下回到了老家,开始了农业种植的创业之路。潘伟东所在的宝林村没有工业企业污染,因此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较好,这让潘伟东思考如何在农田上做文章。他说:“我思考良久,最后在朋友支持下,决定发展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种植,走优质稻米生产之路,并流转了1000亩土地。”
稻米生产之初,潘伟东从引进新品种入手,自句容引进了农业专家赵亚夫从日本带回培育的“越光水稻”,并采用自然农耕的种植方式,15亩越光水稻基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任其自然生长,以响应国家生产“绿色产品”的号召。“越光大米”品质优良,口感远胜于市面上的其他大米,但是,在自然农耕的情况下,“越光水稻”有其致命的缺点——产量低,平均亩产量只有300~400斤,对于这样的低产出,村里人十分不解:“你这样种下去不亏死啊?”但潘伟东表示:“我通过越光大米在上海客户和朋友中的试销,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他们都爱吃我的越光稻米,而经委托相关机构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的农药检测表明,这种原生态模式产出的越光稻米不含农药残留,可让人吃得放心,吃得舒心。”因此,上海的客户和朋友纷纷订购,越光大米每斤卖到17元。在去年首届镇江好大米评比中,一粟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参评的“一粟米”牌大米获得了优质奖,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肯定和支持。
除了“越光稻米”,潘伟东还种植了其他两个优质稻米品种,一个是“南粳46号”,面积有300多亩,市场价8.5元/斤,另一个是水稻南粳5055品种,市场价3元/斤。在引进新品种、创新稻米经营的同时,潘伟东还琢磨学习了“稻鸭共作”这种综合型、循环型生态农业技术,并在部分农田成功进行了试养,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使得水稻和鸭子相互依赖、相得益彰。
“现在国家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很好,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我会立足现有基础,进一步做好优质稻米品牌。”目前,潘伟东已申请注册了“一粟米”品牌,并通过电商,将“一粟米”牌大米销往江浙沪等地,接下来,他还准备在城区大型超市专门设一个“一粟米”销售小门店,通过门店营销形式来扩大品牌效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