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吕城地区清明习俗

核心提示: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农村老人故去都是实行土葬。祖先的坟墓大都安葬在村庄野外的田间地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农村老人故去都是实行土葬。祖先的坟墓大都安葬在村庄野外的田间地头。每年清明节的期间,有祖坟的后辈们,都要在清明节前去修修祖坟,挖挖坟“帽”,加加新土(俗称加坟),因经一年四季的风吹雨打,还有田鼠、黄鼠狼、野兔、野蛇等在坟茔上打洞做窝,多数的坟墓有坍塌现象。大多的农户每年在清明节前,按习俗必须得把祖坟加以修缮。

旧时期的祖坟坟墓的周边,大都有几厘地的一块坟基地,坟地上杂草、灌木丛生,修坟时须清除干净,在坟墓上才能加上新土,挖上新坟帽,再在坟帽上压上飘坟纸(烧纸)。清明祭祖可在清明节前,提前几天或清明节当天的上午,祖先后辈的全家大小到祖坟上跪拜磕头,焚烧冥币、纸元宝等。有的家庭晚辈们,还要给祖先焚烧纸箱子、纸衣服鞋子、纸房子(俗称库),纸房子是民间艺人先用芦苇秆手工扎好“屋架”,再用红绿纸糊成的,写上祖先收用者的姓名称呼。纸房子在祖坟上焚烧前,后辈的家庭成员,要轮流对着纸房子跪拜磕头,再燃放三挂鞭炮,用几把花生、糖果等进行“抛梁”仪式。

上午在坟地上祭祖以后回到家,中饭还得准备几个好菜,俗称“供祖宗烧亡人”。那时候家庭再困难,也得有碗红烧肉,烧盆红烧鱼,一碗豆腐豆芽青菜等。有的家庭为“供祖宗”,几天前就在家里蒸上几个馒头,或用糯米粉蒸几个团子,在糯米粉团子里还伴有一种俗称“棉芨头”的野菜,这种野菜口感细腻,很有粘性。

供祖宗的饭菜贡品备好后,中饭时分,把家中堂前的八仙桌抬移至近大门,把馒头菜肴端上八仙桌,八仙桌靠大门的一面,放置一尊香炉,香炉上插一对小红烛点燃,香炉中再点燃三炷香,在这一面地上放一草拜头。八仙桌其他三面各放一张长凳子,台面上每一面放上三至四个小酒盅,酒盅里盛放一小匙米饭,小酒盅右侧各放上一双竹筷子。

桌上的饭、菜、筷子等摆齐后,女主人在大门口对着大门外呼喊祖先的称呼回来吃“庚饭”(音同),家庭人员再轮流跪拜磕头,男先女后,女主人磕头的同时,嘴里小声地念念有词,祈祷祖宗,保佑全家幸福安康……家庭人员磕头结束,由男主人在家门口焚烧纸元宝、冥币等,同时小声地呼喊祖先的称呼,让其来拿纸钱用,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安康……纸钱焚烧结束时,把香炉上小红烛熄灭,尚未燃完的三炷香从香炉里拔出,扔在烧纸的火灰上。八仙桌三面的长凳的一头挪动一下,再把桌上的饭菜筷子全部收端到灶间,八仙桌抬回堂前原位置,桌面抹下重新上菜,全家用餐吃中饭。

我们吕城地方的清明节,还有一习俗,家家户户在大门的拉手上,窗栅上插上杨柳枝,这习俗民间传说有多种版本,现不再一一赘述。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