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惠泉古井重现记

核心提示: 沧海桑田,光阴荏苒。当年的可月山房已变成了解放初期的8间木结构教学楼房。

姜洪斌 文/图

宋代古井——惠泉

清代道光年间进士黄之晋在《吕城杂咏》一百首中,有一首题“惠泉”的诗:“惠安寺有惠泉佳,可月山房茶具排。古井何年疏更澈,品泉仨两过僧斋。”诗中的注解“可月山房”是“僧寮题额”。诗尾特注“寺井有名,今塞。”根据该诗可以知道,作者写诗之时,惠安寺仍处鼎盛时期,寺中有“可月山房”茶室,惠泉古井尚在,但已湮塞。

沧海桑田,光阴荏苒。当年的可月山房已变成了解放初期的8间木结构教学楼房。1956年,笔者在惠安寺旧址上的吕城中心小学毕业。回忆童年时代,校园里木楼前的花园中,西边是桂花、腊梅和紫竹林,竹林边多处堆有太湖石。东边有枇杷树、法国桐树、紫玉兰和一棵苍劲的桧柏树。紫竹林边有一口湮塞的古井。当时从井圈口跳进去,可以站在井中湮塞的泥土上玩耍,印象深刻。

时光到了2005年,笔者被吕城中心小学聘请主编百年校史。为了让校友们回校能寻找到当年记忆中的踪迹,自然就想到了这口享有盛名的古井。但除了井栏圈被挪在几十米外的墙角外,这口井的位置也很难寻找了。笔者被诗中“古井何年疏更澈”这句诗激励,下决心要找到这口古井。

2006年6月的一天,征得校长唐志俊的同意和支持,笔者请来3位打井人,在记忆的范围内挖找。两三个小时过去了,挖土面积达20多平方米,最后终于翻开一块1.2米见方的原惠安寺厚大石础板,发现了这口井。

扳开第一层井砖,8枚铜锈十分严重的钿钱被掏井人拿去,笔者十分后悔未向他们索回。两层砖下发现井砖奇特,叫掏井人取了一块,留作考证和纪念。这井砖为弧形榫卯砖,在古代专为官井定制。砖的外弧长38厘米,内弧23厘米,宽9厘米,厚6.5厘米。砖的一头为突出的榫头,另一头为凹下的卯眼。掏到井底,嘱淘井人测量和手电观察后反馈信息:井深8米,中段为腰鼓状,井下5米处再往下是用小本瓦匝圈,五圈后出现井字形放置的4段直径20多厘米的本杉木段,木架下仍是多层榫卯井砖,井底有大量小石片。从井下的泥土中,挖出“白玉斋”碗瓷片、棍砖、宋代绛紫釉罐残片。这种结构的古井,保证了井下的源泉丰富,从井壁渗出的水源,如水柱般喷射而出。由于井下未有珍贵物件出现,推测这口古井可能在民国年代巳被掏过,后因考虑学生的安全,遂废弃填塞。

古井淘空后,井中水位上升很快。然后井上又配上原来的内径35厘米、外径55厘米、高48厘米的八角形井栏圈,由笔者书写了篆体“惠泉”井名,请石匠刻于井圈之上。后出于安全考虑,井栏圈四周用不锈钢管焊成护框,井口用不锈钢圆盖加锁。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