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丹阳知县刘炳青

核心提示: 在历史上,有些丹阳人在外地当官,名声颇佳,青史留名,例如宋朝的顾方、苏京。还有一些外籍人士到我邑任官,赢得好口碑,如宋代的胡梦高,明代的旷鸣鸾,都是一代好官。而在晚清,也有一位来自大西北的进士,任丹阳知县,让后人津津乐道。他的名字叫刘炳青。

卢政

在历史上,有些丹阳人在外地当官,名声颇佳,青史留名,例如宋朝的顾方、苏京。还有一些外籍人士到我邑任官,赢得好口碑,如宋代的胡梦高,明代的旷鸣鸾,都是一代好官。而在晚清,也有一位来自大西北的进士,任丹阳知县,让后人津津乐道。他的名字叫刘炳青。

刘炳青(1848~1921),字书圃,甘肃陇西县人,世居北关三元街。他从小聪明好学,苦读诗书。十九岁那年,家乡不幸遭遇一场兵燹,他家房屋被毁,家财损失殆尽,一家劫后余生,生活举步维艰。不得已,刘炳青辍学,在家务农自给。白天下地劳动,歇息间常挟书卷在树荫下阅读,晚上更展卷苦学,至鸡鸣不辍。光绪元年,他赴兰州兰山书院求学,不幸父亲又去世,生计断绝。好在刘炳青在书院表现优异,深得教谕赏识,兰山、求古书院加发津贴,助他完成了学业。一番苦学终有成果,光绪十一年,刘炳青被荐举为拔贡。第二年,他进京科考荣登进士,授陕西即用知县。光绪十七年,他转赴江苏任江阴澄厘局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朝廷任命刘炳青为丹阳知县,原知县郭曾程改知宜兴。

刘炳青到丹阳后,勤政爱民,力布德政,做了许多善事,积得了好口碑。公务之余,他常下乡访农,在田间指导农民耕作之法,帮助疏沟浚渠,确保旱涝有备,年年丰收。

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刘炳青了解到练湖八个涵洞已失修多年,有的已倒塌,失去泄洪功用,决定全部修复。他先下告谕书公布于众,晓以利害关系,并规定资金筹措、劳动力的摊派,均由得沾利益的十甲田亩村承担。这一做法合情合理,当地民众皆乐从安排,很快练湖八涵得到修复。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丹阳暴雨成灾,从五月二十三日至六月初五,大雨连降,太平洲等地势低洼地区受洪水肆虐尤重,灾民困苦难以言状。镇江太守主张平价出售官仓储粮来救助灾民,刘炳青则认为灾后百姓财物已荡尽,根本无资购粮,应当开仓放粮,抢救生命。于是奏请朝庭恩准,散粮赈济灾民,这一举措深得人心。冬季他还照会乡绅韩凤来开设粥厂,救济饥贫的百姓,经费由知县捐助及城厢铺捐充之,自此每年十二月开办粥厂。

刘炳青平日做官谨慎认真,及时处理刑狱案件,不冤枉好人,不放过坏人,判案准确合理,民无冤抑,讼者无不服。《练湖歌叙录四续》卷二就记载着两件事: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丹阳练湖头涵涵头韦起凤、二涵涵头朱直华两人私下开放涵洞,泄泻湖水入运河,希图捕鱼捉虾。消息传来,刘炳青怒不可遏,立即签署饬差单,提拿两涵头解县府讯究法办,一面差人将涵洞封筑,严禁私开。同年八月,又有固村人吴长林、吴春狗两人,向来不沾湖水,也不认赋完粮,却胆敢将练湖中骊河埂私自掘开放水,影响极坏,刘炳青闻知,随即批文饬提两人解县究办。刘炳青的做法,刹住了长期以来这类损公济私的歪风。

兴国振邦,教育为本。由进士出身的刘炳青深知这个道理,所以特别重视办学育人。光绪二十六年,他批准邑人荆国霖等人的建议,在吕城镇用充公木材创建蒙城书院。地点为同仁堂养正义塾培凤书屋旧址,二十八年落成开课,三十一年改成学堂。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刘炳青遵照清政府兴办学堂的旨令,照会邑人姜定保等,将鸣凤书院改设学堂。后来接任的知县施沛霖继续办成了这一事。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开学,名官立高等小学堂,后改名为丹阳县第一高等小学校。

根据《民国丹阳县续志》记载,在丹阳的数年里,刘炳青还做了几件利国利民的事:

光绪二十七年,漕运不畅,他积极配合江苏巡抚恩寿,候补道沈佺组织力量疏浚丹阳段运河,上自黄泥坝起,下讫杨家庄止,二十八年五月竣工,漕运又畅通无阻。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他批准开设丹阳历史上第一个邮政机构,当时叫作邮务局。最初是在县治东四牌楼租赁民房开办,三十四年移双井巷。

光绪二十八年,刘炳青督同邑绅姜定宝等募捐重建北门的新河桥。此桥年久失修,于光绪二十七年倾圮,百姓出行甚为不便。重修后的新河桥更加坚固壮观,姜定宝撰《重建新河桥记》,刻石置于桥下。至今石桥尚存,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二十八年夏,刘炳青在丹阳任职期满,升为道员,任太平洲监司,知县一职由武进知县施沛霖接任。施知县下车伊始,就遇严重的干旱灾情,他赤足前往白龙寺求雨,曰:“岁饥,民且死,吾何惜此身。”三日后,天降雨,是年大丰。然而施知县却积劳成疾,不久去世,邑人甚为痛惜。知县一职再次空缺,为此,朝廷又命在太平洲的刘炳青回丹阳主政。

光绪二十九年(1903),回到丹阳的刘炳青募捐修筑城垣。这是他在丹阳办的最后一件大事。这年六月,朝廷又委派襄阳人杨绍时来丹阳短暂担任知县,刘炳青继续任太平洲监司。巡抚恩寿在写给皇的的奏摺中这样解释换职的原因:“丹阳县知县刘炳青,宽于驭下,听断非其所长。”这是比较中肯的评价。

这时刘炳青已56岁,看到儿子思诚已长大成人并参与政事,于是毅然辞官引退。丹阳乡亲父老闻知刘知县要离开,怀念恩德,自发夹道哭泣送行,并赠“万民伞”,歌功绩,颂德政。

卸任后刘炳青去吴县定居。他从简购置田庐,以诗文字画自娱,淡泊名利,修身养性。他取居室名为“退一步斋”,寓义显见。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无能,他常溢于言表,虽处江湖之远,然忧国忧民之情难以放怀。光绪二十九年,崇明岛南汇县遭灾,他忧心如焚,以卖字画所得赠捐灾区,挽救了许多生命。虽离开陇西二十多年,但思乡之情不减,光绪三十四年,闻知家乡遭灾,他慨然汇出平生积蓄赈济故乡灾民。后又捐款故乡1000两白银,兴学助教,造福桑梓。丹阳县前任知县郑篯丧母,无力归葬福建家乡,他闻知后捐助银两,让郑母灵柩得以顺利运回归葬。这件事大文学家林纾闻知后深有所感,赞道:“一动于义,脱手巨金一无吝色……所谓仁者恕己而及人。”这正是仁义之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之所为。

刘炳青工诗词、擅书法,其书画名震江浙,至今被收藏家视为奇货珍品。林纾评他的书法为:“用笔风落霓转,书名溢于东南”。在沪上也有“吴中争宝过庭书”之说,将他与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相提并论。

刘炳青古稀之年旅居上海,74岁因病去世,归葬吴县。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亲书“吴歈颂德”挽词,丹阳百姓多有赠仪。刘炳青有《陇西刘书圃观察墨迹》传世。他所写的乡贤懿行碑文,载于家乡旧县志中。

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时,录刘炳青的诗《新疆纪事》两首,诗云:

边城沙漠废耕耘,三月春归草未薰。寒气裂肌凝冻雪,怪风卷物入层云。羽摧汉节羝难乳,声乱胡笳马失群。会见甘泉闻报捷,凌烟首绘霍将军。

拼死沙场革裹尸,从军万里滞归期。春风杨柳关西路,秋月琵琶塞上诗。刁斗夜惊胡骑走,鼓鼙声动楚歌悲。可怜绝域乡音渺,纵博封侯奈别离。

这两首诗辞句雄浑而苍劲,意境宏阔而略显悲凉,具有唐代边塞诗的豪壮风格。刘炳青深厚的文学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刘炳青书法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