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月下走花灯

■孟宪丛

元宵节,是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个花灯映月之夜,时不时让我心里弥散一缕激动,甚至有点不舍。尽管心里明白,童真的年代已经不在,但总觉得,经过元宵夜的锣鼓声声、花灯盈盈、焰火砰砰,这年味就彻底淡去了,又开始了新的跋涉,总有满目的希望在升腾。

元宵节,人们自然少不了吃元宵,但我有点吃不惯,吃不惯那种滑滑的、黏黏的滋味,总好像自己的性格一样,拖拖踏踏,缺少八面玲珑的麻利劲。尽管元宵的种类和味道也变换有好多种,但我觉得变来变去还是腻腻歪歪,不够酣畅淋漓。小时候过节高兴,是为了能吃到平时吃不上的好吃的,但现在人们对“吃”已经不太感兴趣了,只是吃出一种吉祥,尤其自己上了这把年纪,觉得还是走着看灯比较雅致一些,因为每盏灯都不尽相同,有各自的造型,各自的个性,各自的张力,各自的角度,正如“高低远近各不同”,留给人们足够的想象空间。

今年临近元宵,我踩着刚刚降下不久的积雪,抬头挺胸,径直来到了县城的灯展区,尽管冬日的清冷依然,但当远处的红彤彤一映入眼帘,心便热了起来。

记得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五,都要和一群小伙伴一起,挨家挨户地看灯,一路跑一路看,一路笑一路闹,开心不已。那时候村里的灯大多是用麻纸糊的西瓜灯,制作简单。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位老师家里,挂了一盏好看的走马灯,灯里映出的图案有孙悟空、猪八戒等熟悉的画面,栩栩如生的造型吸引我们这些小伙伴站在灯下,指指点点,好久不忍离去,尤其对没有任何外力能够自己转圈的原理,百思不得其解,各自说着自己的认为,在睡梦中还直嚷嚷“咋就转开了呢?”参加工作后,每年的元宵节,我总以“正月十五看灯”这个绝对正牌的理由,毫无悬念地把村里的女朋友接到县城里。

我固执地认为,观灯犹如品茶,得慢慢走着看,踱着品,不能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于是,我驻足每一盏灯前,观造型、看色彩、赏对联、品寓意。现在的灯,声光电齐全,令人眼花缭乱,简直是眼、耳、心三重享受。在凌空跃起的狗狗上,品味吉祥快乐、事业旺盛的希望;在盛开的莲花上,品味出污泥而不染的那一份清洁自好;在前进的巨轮上,品味劈波斩浪、扬帆起航的兴奋;在飘浮的祥云上,品味一路顺风、高歌猛进的吉祥如意……满眼的熠熠生辉,满眼的流光耀眼,月朗灯红,随风摇曳,满天星串灯装点起来的广场小树,像珍珠串串,似繁星点点,晶莹剔透,美不胜收,营造出了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金犬旺旺闹元宵”的热闹场景。

款款徜徉在红红绿绿、五光十色的花灯里,全身心感受元宵之夜的美好。古时候的元宵夜、花灯里曾绽放出多少爱情故事呢。那时候,每到正月十五,公子带着仆人、小姐带着丫鬟结伴逛街观灯,尽情释放猜灯谜、对对联的情趣,我总觉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猜灯谜、对对联的真正目的纯属为了男女“授受”。于是,便有了陈三和五娘元宵节赏花灯相遇的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的破镜重圆;宇文彦和影娘猜灯谜的元宵定亲;也有了辛弃疾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更有了在“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和“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征联应对中,成就了王安石的一段姻缘传奇。尽管明知道这是戏剧舞台上演出的剧目,但让多少年轻人羡慕得捶桌子、跺地皮,唏嘘不已,恨不得一年有三五个元宵节。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地感叹过,那时候文人的学问真值钱,不用红玫瑰,有诗词学问和脉脉眼神就足够了,多少令人神往的爱情传奇定格在这灯好月圆晚上。

圆月当空,鸳鸯河畔灯如昼。元宵之夜,除了各色的花灯外,还有幽静的月色,静下心来,赏赏花灯,品品月色,一如那苏轼笔下的“清夜无尘,月色如银”,柔和温馨的月光涤净尘世的嘈杂,随着变幻不一的各色花灯,这里的每一盏灯都拥有太多的内蕴,不同心情、不同时段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叫我不由得涌起一波又一波欲罢不能的爱。“正月十五闹花灯,我和连成哥哥去观灯。西瓜灯,红腾腾,白菜灯,绿茵茵……”远处高亢的二人台《闹元宵》在我耳边悠悠地弥散开来。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