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从教的清代霍邱县教谕朱章华

核心提示: 朱章华,字韫佳,号云阶,又号楚闾。丹阳吕城镇河北人。徽国文公朱熹十九世孙。

文/图 姜洪斌

家谱上的朱章华像

《曲阿诗综》上对朱章华的记载

朱章华,字韫佳,号云阶,又号楚闾。丹阳吕城镇河北人。徽国文公朱熹十九世孙。

朱章华的苦难童年要从他父亲说起。父亲朱裕庵,名紫贵,字上臣。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十月二十日生。因出生后,母缺奶水,章华的爷爷甫生就将裕庵承继给无后的表亲滑家为嗣,养母姜氏视裕庵如己出,抚养周至。裕庵6岁时母亲姜氏病终,养父又继娶孙氏为妻。在后母手里,裕庵受尽百般折磨。这时养父劝裕庵俾归本姓,可章华爷爷以诚信为由,拒绝章华父亲裕庵归宗,于是裕庵处于归滑义无可归、归朱而势不容归的尴尬境地。裕庵自立艰难度日。年近三十,其生父卒亡,这时裕庵才上告衙门打了一场官司,奉批回归本姓朱氏。裕庵在对朱氏财产一无所求的情况下自成家业。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章华出生,父亲裕庵除以小本生意养家糊口外,还勤以教子为务。章华从小看着父亲家无升合而亲师重友,还目睹父亲春秋祭祀,先祭本宗,再祭滑父的正义之举甚为感动。父亲说,“没有朱氏祖宗,我无从出也,滑父者是养我的人也!”因此章华从小养成了不计前疑、独自承担生活重任的坚强性格。特别是从小跟着父亲到滑家去拜年,看到后祖母孙氏冷峻的目光以及她待自己儿子的亲热劲儿,心中陡生长大要争气争光的念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根据朱章华的授业门人贺维荣(道光丁酉钦赏中书,文职七品)在文中回忆:先生幼聪惊人,读书十行俱下。当初乡间教他的塾师已力不能及,只能为他找来深奥的《四书》,由章华日夜手抄,装订成厚厚的大本,带着抄本徒步乡里,四处寻找有名望的塾师求知。一天,章华来到一家较大的塾馆在外等候,等先生处理事毕间隙,章华身着长衫来到先生前,双膝下跪,请求塾师指点疑难。塾师大惊,弄清由来后,被少年的诚恳求学所感动。再翻开他厚厚的手抄书更为震惊。面对自己也尚有不解之处,他扶起章华,谦逊地说:“我们彼此商讨。”老师尽最大的努力,为章华释解书中疑难。章华就是用这种虚心好学的态度,四处渴求知识,学习“益愤激力”,作文“洋洒千言”。

章华年达弱冠(20岁),就考取秀才,成了乡里塾师,帮父亲挑起了生活重担。在授课同时,章华刻苦攻读《五经》。乾隆十二年(1747),章华赴京参加会试,独以“五经”注册,到第二场则取“五经”全题,构二十五艺,整整考了两昼一夜,用正楷、草书写了两万余言,因卷幅不够,就以一行空间写两行文章,字小如蝇头。章华从试院出来,手腕如脱掉似的不能动弹,马上请人取来温酒浸手,过了好久,手指才能屈伸,天未亮又要进试场与考官接对。考官深为章华的精神感动。由于录选名额太少,又因章华忠厚、家贫不会周旋,最后录取第十二名副榜贡生(举人)。当榜送达塾馆,年长的塾师见这位年轻的书生淡然一笑。

章华中举后,专在家乡以授教为主,为父亲分担家庭重担。在父亲催促下30岁时才成家。两年后父亲去世,面对家中还有未成年的弟弟章煜,家庭重担又落到章华一人肩上。章华在38岁和42岁得了两子。他要照顾弟弟、培养儿子,还要侍候老母,加上不懈地从教,无法分心,便冷淡了功名。后来章华的大儿子莘耕接替父业,小儿子雪山录选太学生,一家成为吕城一带的书香门第。

章华的名声越来越大,幼时的好友,有的甚至是他的门生都是邑中宿学,有的为官。他们认为章华现在的境况与身价不符,于是和吕城籍刺史张芳圃商量,写信给其方伯长白增公,向上举荐。乾隆五十一年(1786),68岁的朱章华被清府调往安徽颖州霍邱县任教谕。

霍邱十年九荒,人民生活极度困苦,私塾教馆寥寥无几,百姓几乎个个是文盲。章华来到霍邱,先亲自办起示范塾馆,召集一群孩童,在树荫底下上课,用带去的教本,取湖畔黄沙当纸,手指或树枝当笔,教孩童认字写字。他发现孩子们并不愚昧,都很快地对读书产生了兴趣,长进很快。章华又召集几名稍有学问之人,以此法在各地开起了简易塾馆。一时霍邱的教学之法外传,发扬光大,霍邱教育面貌彻底改观。京城乾隆皇帝获悉,覃恩赠其修职郎(八品官职)。

朱章华在霍邱一去就是十个年头。由于生活极度贫苦,年迈体力不支,于乾隆六十年(1795)在霍邱教谕任上积劳成疾,鞠躬尽瘁,享年78岁。在将灵柩运回故里时,霍邱群众闻讯赶至,列行送葬,特别是受过其益的生徒白衣冠吊,扶棺痛啼。

朱章华的诗、古文及制艺稿甚富,惜以未刊,后俱散佚。邑人刘时庵梓行《曲阿诗综》一书中,仅采入《吏部涯》和《登圌山》两首。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