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往事

核心提示: 近日翻读手头的报纸,见有一则征集春联的消息。瞬间,我的思绪便随着记忆中红红的春联飘出很远,飘至故乡旧时的村落和门户。忆起儿时的春联,总会在心底泛起丝丝的眷恋,还有割舍不断的缕缕情愫。

■江辉生

近日翻读手头的报纸,见有一则征集春联的消息。瞬间,我的思绪便随着记忆中红红的春联飘出很远,飘至故乡旧时的村落和门户。忆起儿时的春联,总会在心底泛起丝丝的眷恋,还有割舍不断的缕缕情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桃符换旧符。”春联作为过年的符号之一,不仅有着浓浓的新春祝福,还有深厚的节日渊源。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城里贴春联的人越来越少,农村里虽有人贴,但也多是买印刷的对联。贴春联的文化内涵逐渐消失了,单纯变成了为烘托过年气氛的一种方式,缺少了应有的人情味,再也无法让人产生亲近和温暖的感觉了。

记忆中的年,乡亲们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很多,但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贴“对子”(老家对春联的叫法)了。古话说“二十四,写大字”,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闲暇的腊月里,早早的就会想着准备年货,而准备写“对子”用的红纸则是首当其冲,而且必须精挑细选。既要挑颜色,还要挑材质。既要算好家中有几扇门、几扇窗,还要算好写几副“对子”。总之,准备红纸的过程,也就是准备红红火火地迎接年的到来了。

准备红纸是个简单活,一般的家庭妇女就把这事给办妥当了。而写“对子”却是件很见文化功底的事儿。以前学子求学,最开始学的就是对对子,对联对平仄的要求很严格,你让现代人去写,很多人是写不出来的。像我们村七百多户人家,村里的文化人,特别是能拿起毛笔写“对子”的人并不多。因为“对子”不仅字要写得好,而且寓意要好、要内容新颖、富有创意、与众不同。因此要想在“对子”上占得先机,乡亲们必须早做准备,提前预约写“对子”的先生。

要说村里的先生文化程度倒也并不高,但当年的那些先生,却能根据各家提出的意愿,别出心裁地写出形神皆备、飘逸潇洒的一些趣联来。而且先生们都非常热情,只要找到他们,不论你是左邻右舍,还是十里八乡,乡里乡亲的他们都会满口答应,不会有半点的虚情推诿。每写好一家的“对子”,他们就会及时通知人去拿,生怕误了人家的大事。就这样送走一拨,又迎来了一拨,先生们乐此不疲,笔尖的流动写下了浓浓的乡情。

有人觉得“对子”写好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贴“对子”至关重要,并且是个技术活,千万不要以为“对子”随便贴贴就行了,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大笑话来。因为对联怎么贴,上下联怎么安排都是有讲究的,同时还要注意“门当户对”,以协调大方为宜。所以,贴对联必须在大人的带领下才能完成。我们村都在大年三十贴春联,一大早人们就忙开了。贴“对子”打浆是各家必不可少的程序,早上女人们锅碗盆一收拾,第一件事便是调面糊,面糊调好了就得赶紧把“对子”逐一准备好,否则等到面糊一干就没法用了。小时候,我们家贴“对子”都是父亲忙上忙下,我们则站在旁边帮父亲搬凳子拿“对子”,然后帮忙目测“对子”贴得是否平直,一次次调整位置,反反复复,不厌其烦。通常大门上的“对子”都是最后才贴,待到红彤彤的“对子”贴上正大门的门框上时,那是熠熠生辉,异常灿烂,才算是大功告成。

对联一贴好,原本平静安然的小山村,立刻被红红的春联给渲染得亮丽而热闹起来,乡亲们开始沉浸在年的欢乐气氛当中。而观看每家每户的春联,则是我小时候的兴趣爱好之一。路过每一家门口时,谁家的对联撰写得好,谁家的毛笔字写得秀气,谁家的字太潦草,谁家的贴得工整,我都会在心里作一番比较,碰到好的对联我甚至会拿出本子和笔悄悄地记下来。

儿时春联浓浓的墨香和喜庆已渐渐远去,但那份无法抹去的美好,却已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给我温馨,让我留恋。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