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黄之晋笔下的吕城风情

核心提示: 要想了解古代吕城的繁华,不是件容易的事。笔者经多年搜寻,终于从清道光进士黄之晋的《吕城杂咏》诗作中找到部分描绘清代吕城的诗句,从中可以窥见吕城街市繁华一斑,以此与读者共享。

姜洪斌

清同治年间刻印的黄之晋《吕城杂咏》

姜洪斌 摄

现存的部分吕城老街

记者 殷显春 摄

吕城在北宋雍熙四年(987年)置镇,经历了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要想了解古代吕城的繁华,不是件容易的事。笔者经多年搜寻,终于从清道光进士黄之晋的《吕城杂咏》诗作中找到部分描绘清代吕城的诗句,从中可以窥见吕城街市繁华一斑,以此与读者共享。

诗一:两岸灯火市商铺,中有条条巷达衢。一宅十年三易主,依然弄以某家呼。

——京杭运河穿越吕城古镇,将古镇分为河南、河北,泰定桥连接南北。两岸住房临水而建,形成了与运河平行的两条长街。长街每间隔一段,再向南向北延伸出街道和里弄。街、巷、弄四通八达。街上商铺林立,每到夜晚,灯火通明。诗人黄之晋家从镇西十里外的栅口村迁到镇上居住,所住里弄称黄家弄。尽管后来房已换主,但黄家弄名至今犹存。诸如以姓命名的姜家弄、贺家弄、张家弄比比皆是。

诗二:曝背邻翁话旧咍,道曾数见六龙来。繁华景象升平乐,一路灯棚花戏台。

——诗人通过赤膊邻翁快乐欢笑的叙述,反映出吕城每逢节日舞龙喜庆的繁华景象和灯棚演戏的热闹场面。更反映了乾隆皇帝南下,龙舟通过吕城时的盛世景况。

诗三:秧歌溜马大头容,灯戏元宵处处逢。最是龙头龙尾掉,健儿两腕活如龙。

——每逢农历新春、元宵、二月十八颜将军庙会、四月初一孱陵侯庙(城隍庙)菩萨出巡,十月十五惠安寺庙会,群众自发地请戏班唱戏。调龙灯、扭秧歌、跳马灯、大头娃娃夹行助兴已成惯例,反映出群众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诗四:在昔鱼盘曾刻木,而今象筷更镶银。好奢最是闺装变,要学苏杭色色新。

——在太平盛世中,吕城人民的生活也起了显著的变化。用木盘刻鱼代上鲜鱼的贫穷已一去不复返了,连吃饭的筷子都是象牙镶银。变化最大的是闺女的服饰,都向苏杭的装扮靠近。难怪吕城古有“小无锡”之称。

诗五:怕因名利远乡行,街里诗书街外耕。月月逢三苏客到,街东市语最难明。

——诗中写出吕城农历每旬逢三的集市热闹的情景。吕城人留恋家乡的生活,怕去远处做官和做生意,都是享受在家读书和种田的农家小康生活。吕城河南街东有个小猪行,每旬逢三,苏锡常前来的猪贩子挤满猪行,谈价的掮客出价的暗语,一般人是听不懂的。

诗六:小猪来往贩姑苏,大布流通到冀都。我愿越人休酿酒,故乡谷足十年需。

——吕城不仅地产的小猪源源不断地贩向苏锡常的农村,连吕城的优质土布也转卖到了京城。最出名的是吕城的香米年年丰收,运向浙江绍兴酿酒。故吕城有“日粜万石粮,夜收百斗金”的交易盛况。因此农家除了出售大米外,家家都留下了酿酒的香米自己享用,绍兴酒运来吕城,成了多余的事。

诗七:浇风新演女滩簧,听唱茶楼只泛常。押宝摇摊谁示禁?前官有个沈东阳。

——吕诚街市内茶楼有数十家之多,一到农闲季节,茶楼顾客满座。有边喝茶边听戏的,也有边听评书的。其中不乏有赌博的。下午4点钟茶楼收场,街中挤满着买卖的人群。故吕城集市区别于他乡的是下午为闹市。

诗八:烽燧吴疆久不生,闸墩烟景幻三更。升平妇女浑忘乐,热闹翻夸炮打城。

——吴疆之域久未有兵燹之苦,太平盛世。每年有定期在运河闸墩上半夜绽放焰火的习俗,引来吕城远近的民众。特别是最精彩的“炮打襄阳城”造型奇特、五彩缤纷、绚丽夺目,乐坏了难逢机会外出的少妇美女们。

诗九:前街灯月后街花,桥南桥北几酒家。大好春光堪买醉,问即何事走天涯。

——这首诗是在《吕城杂咏》一百首诗后附加的“竹枝词八首”中的最后一首总结,前三句一气直下,表达了诗人对清代道光年间吕城繁华的留恋之情,在这大好春光中诗人陶醉了。最后一句笔锋一转,忽然想起自已马上要远离家乡,远赴江西彭泽上任县令。

就这么一走,诗人黄之晋再也没有回来,在江西为官二十多年,客死赣州。就在他于江西为官期间,家乡吕城经历了清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兵燹,吕城人民生灵涂炭,街市满目疮痍。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