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画师丁建平的38载“精装细裱”

核心提示: 近年来,随着自动装裱机开始在国内装裱行业风靡,不少昔日的裱画师放弃了传统老手艺,从事裱画已有38年的丁建平依然选择用宣纸、浆糊坚持着手工裱画,2017年他还申报了丹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本报记者 须俊 旦平

丁建平正在对一幅古画进行修补。

记者 旦平 摄 

拓画芯、拓料、裁纸……再裱绫、上天地轴……在开发区蔡基村,53岁的丁建平正拿着画笔专心致志地对一幅古画进行修复。近年来,随着自动装裱机开始在国内装裱行业风靡,不少昔日的裱画师放弃了传统老手艺,从事裱画已有38年的丁建平依然选择用宣纸、浆糊坚持着手工裱画,2017年他还申报了丹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

1980年,丁建平初中毕业后便没有再上学,到人民公园那里的妙迹轩向贺一民拜师学艺。从此,他每天跟在师傅后面,从调浆糊、配药水、揭画芯、贴条到打浆糊、裱绫、上轴等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学起,短则数十道,多则上百道工序。“记得第一次见师傅时,我就站在一个红木圆桌旁,大气都不敢喘一下。”丁建平回忆起第一次见师傅的时候,至今还有些害怕。

师傅是一个相当“古派”的人,对丁建平管教颇严,当时丁建平不怕其他人批评就怕师傅一句话,师傅让他学什么做什么都是毫无二话。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但是有严师就能出高徒,在师傅的认真传授下,丁建平潜心学习和钻研这门古老的技艺,直到2000年,他才成立自己的书画装裱工作室。至今,在他手中已经有无数书画作品完成了装裱,其中不乏名家作品。

三分画 七分裱

书画界有这样一句话:三分画七分裱。从中可以一窥书画装裱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好画必须要经过精心装裱才更便于欣赏、收藏和流传。十多年前,擅长裱画的丁建平有机会接触了一些古代的书画作品。一幅明代的唐伯虎绢本拿到手上时已破损残缺,面对这幅十几方尺绢本,他用心装裱、修复。一个月后,他重新恢复了画作原貌。画面上山势雄伟嶙峋,丛树茂密,亭台楼阁分布于山水树石之间。丁建平向记者展示了一幅还未修补完成的清中期的国画:“这幅画就是需要修补的,上面都是斑驳的痕迹,修补过后就没有这些痕迹。”随即,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副已经修补好的中国画,之前数处破损的画作,如今焕然一新。

修补书画作品对于宣纸要求极为苛刻,宣纸的纹路、生产的厂家、造纸的年代、存放纸张的环境,都会对纸质产生不同的影响,选不对纸张,补上去的画作看起来会很不自然。

为此,丁建平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起一个国内装裱师行业的微信群,并囤积了不同时期的各类宣纸用于修复,遇到自己手中没有的,就到群里去找。“如今,真的是方便许多,早年前,我们还是要到各个地方去找材料,现在只要你需要什么,在群里一说,大家集思广益,都能找到。”丁建平感慨道,以前修补好的画作都需要亲自上门送,如今只需要快递一下,方便快捷,还安全。

做好技艺的传承

装裱书画的同时,丁建平同时也做好这门技艺的传承,这些年他陆续收下了来自天津、北京、广东等地的数十位弟子,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虽然到后来,需要熟人介绍才收徒弟,但是遇到愿学肯学的,他还是会收下再用心传授。几年前有一位来自北京的30多岁的男子,之前在外面开过裱画店,不过只会用机器裱新画,不会手工修补,他得知丹阳的裱画水平在全国都是一流的,专门来丹阳找到丁建平,一进门就诚恳地说是特地来拜师学艺的。由于不熟悉、年龄又偏大,丁建平便拒绝了他。第二天,他又再次满脸诚恳地上门,丁建平见他态度诚恳,便留他在一旁观看学习。一段时间后,他学有所成回到北京独立开店,以后还时不时地来丹继续学习装裱。

38年裱画经历,长期的站立劳作,让丁建平患上了职业病,他的腰椎和颈椎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然而出于裱画的热爱,他觉得还可以再干几年,努力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