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里的听书岁月

核心提示: 记得第一次听说书是在8岁那年的冬天,因为天气冷,说书的场地设在全村最宽敞的大队部里。

■程连华

记得第一次听说书是在8岁那年的冬天,因为天气冷,说书的场地设在全村最宽敞的大队部里。说书的时间是天黑以后,我们几个小孩子等不及,天还未黑,就每人拿上干粮,夹上点咸菜,一边吃一边赶往大队部。还未开场,屋子里已是挤得水泄不通,有的只能在门外或窗外听。那一次说的是快板书,一开场就引得人们哄堂大笑,接下来说的是《呼家将》,正听得入神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子因来得早,时间一长就想撒尿,于是就挤出了屋子,回来想挤进去可没那么容易,只有在人空子里听,根本看不到说书人的表演,那可真是成了听说书。

每年的正月十二,是我们镇一年一度的灯节书会,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二,来自全国各地的说书高手齐聚胡集,互相切磋,各展才艺。评书、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快书、快板书、琴书、数来宝等艺术形式应有尽有。而附近村子里的群众,则精心挑选自己中意的说书档子,按表演场次,定好价钱,雇到村里说上几天。

后来农村包产到户,农民的生活有了提高,家家户户都买上了半导体收音机。听说书成了我们的必修课,每天准时收听,即使不吃饭也不能耽误听说书,听的书有刘兰芳的《杨家将》、《岳飞传》,单田方的《隋唐演义》、《水浒传》,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孙镇业的山东快书《武松传》,张志宽的快板书《武林志》等等。

1985年的秋天,听说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要在胡集说书,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以前只是在收音机里听声音,多想看一看说书人的真实面容,在父母的准许下,我骑着家里仅有的一辆自行车,带着妹妹一起去。赶到时,已是人山人海,说书的场地是在一个好大的场院里,我和妹妹好不容易才挤到一个可以看到舞台上表演的地方。当刘兰芳登上舞台时,台下响起一阵阵的掌声。刘兰芳说了一段评书,不记得说得什么了,只记得有一段是学一匹战马在山路上从远到近由慢到快的走路声。哒哒哒哒学得惟妙惟肖,让人听得如身临其境,台下又响起热烈的掌声。

胡集书会作为一种曲艺交流活动,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对发展曲艺艺术、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积极作用。2006年,胡集书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的正月十二书会也如期举办,我也是每次光顾,但是却没有了儿时的那份童真的欢乐与身心的愉悦。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