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创建带来了哪些变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相同的是对创建的认可!

全民参与,助力丹阳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核心提示: 文明城市创建带来了哪些变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相同的是对变化的欢迎,对创建的认可。正是点滴变化的累积,丹阳城由内而外实现了质的飞越,成功创成了全国文明城市。

本报记者 符云莹 通讯员 侯艳勇

家住万善园二村的吕夕珍是一名社区志愿者,每天她都要在小区北门一带转一转看一看,随手捡拾地上的垃圾,引导进出小区的车辆有序行驶、停放……每到这时,她总会习惯性地朝正对小区北门口的斑马线看一眼。两年多前,就是在这儿,吕夕珍的丈夫在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了。“当时我老公整个人都被撞飞了,听到消息我都傻了。”幸运的是,经过精心的治疗和照顾,丈夫的身体慢慢恢复了,可每次和丈夫从这段斑马线过马路时,她心里还是有点发怵。但现在,吕夕珍再过马路时心里踏实多了。“自从去年开展了‘礼让斑马线,文明大家行’行动,机动车会主动礼让斑马线上的行人了,我们行人过马路感到更加安心、放心了。”吕夕珍笑着说,“这是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切实变化。”

文明城市创建带来了哪些变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相同的是对变化的欢迎,对创建的认可。正是点滴变化的累积,丹阳城由内而外实现了质的飞越,成功创成了全国文明城市。

众所周知,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比拼的是硬碰硬的指标和实打实的成效。创建以来,我市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宗旨不动摇,把着力点放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上,紧盯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场管理、行业规范等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啃“硬骨头”、破“老大难”,下大力气补短板,先后解决了练湖综合楼、西门家具厂、东风村和马家庄等一批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改善了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生活环境;对全市344个老旧小区楼道窗户、照明墙面全面出新,实现“五有”物业全覆盖;对十几个急需改造的老旧小区进行了雨污管网分流,完成江南人家等4个低洼易淹易涝片区改造;占道经营、户外广告得到有效整治,农贸市场“脏乱差”、交通秩序“拥堵乱”明显改善;实施“美化绿化亮化”行动,完成迎宾路、S241、S122城区段等主要城市出入口及道路沿线绿化景观改造,对华地片区、华阳苑、万善园二村等区域立面改造出新;设置严管道路9条、严管街道25条,增设斑马线监控17处,引导机动车礼让行人;加快推进大运河风光带建设,一期工程如期竣工;城区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如今,丹阳城已初步恢复了江南水乡城市的特色风貌。

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善、颜值的提升,还有城市内涵的深化、市民文明素养的同步提高。大街上,文明用语声声入耳,搀扶老人过马路、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等文明行为入目即是;马路上,交通更顺畅了,斑马线前车让人、人谅车现象蔚然成风;小区里,邻里相见笑意盈盈,暖心问候,和睦相处。此外,我市还加大了城乡一体联动创建的力度,加强镇村主次干道秩序、集贸市场、公共广场等重要点位日常管理,增设善行义举榜、乡风民俗文化墙,实现镇村道德讲堂全覆盖,推动全域文明整体提升;开展文明家庭、“我们的节日”、志愿者服务等文明主题活动,新建20个漂流书屋、3家24小时图书馆和33个蒲公英志愿服务站,举办了首届公益文化节……广大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实践文明、传播文明,文明之花开遍了丹阳大地。

2017年11月17日,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我市被正式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这是全体丹阳人的荣耀。但文明创建并没有因此止步。为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今年起至2020年,我市将开展实施“建精美丹阳城·做文明丹阳人”行动,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市场环境、文体建设、诚信丹阳、市民文明素养等七大“提升行动”。同时,我市还制定出台了《丹阳市文明城市长效管理考核办法》,进一步落实各地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文明创建的责任,着力提升文明城市建设制度化、长效化管理水平。

“丹阳创成了文明城市,但创建的成果还要靠我们大家来维护。”吕夕珍一边弯腰捡起散落在垃圾箱旁的树叶、纸片,一边说道。过去一年,她主动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中来,为城市文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文明的参与者,更是实践者、传播者、受益者。”未来,她将继续坚守志愿者的岗位,为城市更文明增光添彩。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