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市委召开全委会!明年丹阳要干这些大事,件件和你相关

核心提示: 今天上午,丹阳市委召开十三届四次全会,市委书记陈可可作了《高标准定位 高质量发展 迈出新时代实现新崛起的坚实步伐》的报告。

今天上午,丹阳市委召开十三届四次全会,市委书记陈可可作了《高标准定位  高质量发展 迈出新时代实现新崛起的坚实步伐》的报告。

2017年取得的新成效

1、经济质态实现新提升

重大项目取得突破。

44个省和镇江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超序时,总投资50亿元的鱼跃生命健康产业园初具规模。新招引敏一产业园等一批项目,产业类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

创新转型不断发力。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5.3%,R&D占比2.55%。举办“大院大所丹阳行”、“千人计划”专家丹阳峰会等活动,引进院士3人、“千人计划”专家7人,入选省“双创计划”9人,人才工作获全国创新案例优秀奖。省级高新区正式挂牌运行,丹北镇创成“中国制造2025创新示范小镇”,皇塘、珥陵分别被评为省农村电商十强镇和示范镇,眼镜小镇入选首批省级特色小镇。

金融环境持续优化。

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1011亿元,比年初增加40亿元。畅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渠道,加大股权融资力度,新泉股份主板上市,宏马物流新三板挂牌。推动企业战略重组,飞达、长丰等一批企业成效明显。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务和各类违法金融活动,积极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政府债务化解、融资平台运行和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争取省财政新增及置换债券25亿元。

现代农业增创优势。

农业园区实现产值162亿元,增长8.5%。新增三资投农项目48个、“三品”农产品42个。珥陵农产品加工园区、吕城粮油加工贸易集中区和司徒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全国首批农村创业创新园区。

2、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

城市颜值不断提升。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发扬“啃硬骨头”精神,强势推进“十整治”和“四改一拆”专项行动,根治了一批长期遗留顽疾。群众反映强烈的占道经营、户外广告得到有效整治,农贸市场“脏乱差”、交通“拥堵乱”明显改善。老旧小区实现“五有”全覆盖,失管小区落实物业市场化管理。江南人家等4个低洼易淹片区改造全面完成,东观庄、马家庄、东风村等一批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环境问题得到彻底整治。开展“美化绿化亮化”行动,S241、迎宾路等城市主要出入口及道路沿线,增绿补绿和立面改造出新全面完成。

城市形态不断优化。

对外强化互联互通,S357新建、S122改造、镇丹高速等重大交通工程稳步推进,陵口铁路货场实现海铁联运。对内构建快速骨干路网,北二环及下穿立交实现当年拆迁、当年开工、当年贯通,通港路东延、车站路北延、丹句路一期全面竣工。城区畅通“微循环”,河沿路、姜家园路全线贯通,万善片区和高新区等城市路网更加完善。

城市品质不断改善。

做好“绿水活水亲水”三篇文章,修复内城河水生态,营造滨水空间,新建一批亲水步道、生态绿道等慢行系统。提升城区河道沿岸绿化景观,大运河沿岸道路和景观带一期竣工。开发区加快控源截污,全面启动水环境综合整治,晓墟河、老九曲河等河道整治加快实施。九曲河整治基本竣工,新河、中心河整治初见成效。延续历史文脉,华东财经委旧址布展开馆,三吕故居、张家大院修缮完工。西门历史街区修复保护积极推进,建成老城墙和米市码头。

城乡发展不断融合。

创成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5条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完成一批危旧桥梁改造,吕城大桥、珥陵大桥、访仙大桥等陆续竣工。丹北镇中心西路改造完工,访仙、界牌、陵口、导墅等集镇改造有序实施,镇村面貌显著提升。完成1个美丽宜居镇和3个美丽宜居村建设,延陵九里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高新区迈村村摘得中国最美村镇宜居奖。

城乡环境不断改善。

推进“263”专项行动,做好中央环保督办案件交办销号工作。加强重点片区环境整治,统筹推进胡高路建设,恢复区域自然生态,提升周边环境。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整治基本到位,考核断面水质持续改善。改造城乡污水管网30公里,完成120个村庄的污水治理,全省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提升城乡防洪排涝能力,新孟河延伸拓浚、三陵河流域防洪除涝等一批工程加快推进,疏浚河道36公里,整治二级沟312公里。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增加。

3、改革创新增添新活力

市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各项改革。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

“e办事”服务平台上线,8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发出全国第一份建设施工许可电子证书,商事登记证照发放实现全自助终端服务,不动产登记实行“一窗受理、集成审批”。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高新区实施机构分设、职能分离、考核分开。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取得进展,集中行政处罚权下放乡镇获省政府批准。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实施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完成144个村(社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7个村(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顺利完成。

同时,巡察机制、监察体制、医药卫生、群团组织等各项改革稳步实施。

4、社会民生取得新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惠及更多群众,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创业就业积极推进。

新增就业再就业2.2万人,高新区入选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眼镜城入选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精准扶贫深入推进。

持续开展“扶村帮户达新标”活动,累计完成51个经济薄弱村和2059户贫困户脱贫任务,达标率分别为66%、64%。

公共服务不断提升。

系统化、标准化推进文教卫体养老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育现代化监测全省县市区排名第十,南师大中北学院一期建成招生。第二人民医院新大楼正式交付使用,人民医院综合大楼、中医院迁建按序时推进。完成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实施。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新建体育小公园3个。养老事业加快发展,入选首批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创新示范(县)市”。城南菜市场、普善片区智慧菜场建成投用,丹金路菜市场主体封顶。居民出行更加便捷,丹阳站站房改造顺利完成,建成公交首末站4座,新增停车泊位2000个。

依法治市深入推进。

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企业安全生产诚信记录纳入诚信体系。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开展生猪屠宰市场整治。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开展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公安局荣获省集体二等功。大力开展“七五”普法,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社会保持稳定和谐。

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困难:

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产业规模和质态还需进一步提升,金融风险依然存在;

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离老百姓的期待还有差距,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还有不少短板,文明创建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提升;

农村发展还不平衡,城乡统筹需要下更多功夫;

“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反弹回潮的隐患依然存在,干部队伍的作风能力、担当精神仍需进一步提升,等等。

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以新思想引领发展新征程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不断把学习贯彻引向深入,使全市干部群众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凝聚到十九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以新思想引领发展新征程,真正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丹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18年有哪些新举措?

明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丹阳撤县建市3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

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大格局,持续推进S357、S122等道路建设。提升城乡快速交通体系,推进南三环东延,启动丹延路拓宽改造和S358、S240路面改善等工程。持续完善城区内部路网,开工建设丹凤路北延、振兴路东延、云阳大桥重建等工程。改善农村交通,不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让农村居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把运河作为城市的生态轴、发展轴和文化轴,进一步畅通城市水系,用好滨水空间,加快沿河风光带和休闲步道建设,打造水韵丹阳。重点推进运河城区段景观二期、内城河滨河景观改造等工程。推动城市能级与品质提升,统筹推进历史街区、文化商贸圈和现代化城市门户建设。西门历史街区注重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加快修复西门老街,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注重展现近代城市风貌,改造南门老街。贤桥商贸圈进一步提升能级,加快城河北路、金鸡饭店片区改造。眼镜小镇健全投资建设运营机制,建立管理机构,推进核心区和城际广场片区建设,打造城市现代化新地标。

实施“建精美丹阳城、做文明丹阳人”行动,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展现全国文明城市新形象。持续推进“十整治”,防止占道经营、户外广告、农贸市场“脏乱差”和交通秩序“拥堵乱”等现象回潮。继续推进“四改一拆”专项行动,启动丹棉、老职中等片区改造。推进智慧城市试点,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与城市治理相融合,建设智能停车、智慧照明等项目,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发展名特优农产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积极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推动延陵镇九里村、柳茹村、西庄湖村申报省级试点。继续开展美丽镇村建设,吕城镇要积极创建镇江市美丽宜居镇。

优化教育布局,加快中北学院二期建设,推动省丹中创建省级高品质示范高中,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提升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体系,推进人民医院综合大楼、中医院迁建工程,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丰富“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内涵。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加快医养融合发展。强化功能配套,合理布局菜市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完善城乡“三级公交”体系,开展“厕所革命”,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会议详细报道

请见明日《丹阳日报》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