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垃圾箱的变迁史,你知道多少?

核心提示: 提起垃圾箱,人们总是和“脏兮兮”联想在一起,但最近,丹阳出现了一种新型垃圾箱。

提起垃圾箱,人们总是和“脏兮兮”联想在一起,但最近,丹阳出现了一种新型垃圾箱。12月9日,丹阳明翼公益携手市城管局、市民政局和金丹阳酒业等单位,在滨河凤凰城外广场举办“垃圾交给我,美丽还给你”环保公益活动。活动中,一款新型垃圾回收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它不仅表面干净,功能还很多,可回收废旧纺织品、电池、塑料、电子产品、玻璃、灯管等,大件垃圾还能一键呼叫,预约上门回收。从外形简陋到预约回收,垃圾箱的变化折射出我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提升。今天,记者就跟大家侃一侃丹阳垃圾箱的变迁史。

记者 庄东东 通讯员 刘姣 文/摄

※垃圾箱的土坑时代

土坑式垃圾箱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市的垃圾箱还只是处于“土坑时代”。

在丹阳城区住了大半辈子的市民蒋法根告诉记者,“当时,很多人家习惯在门前挖一个土坑,把垃圾扔土坑里,农村情况尤甚。”而这种土坑,不是别的,就是我市最原始的“垃圾箱”,为人们处理日常垃圾所用。

虽然土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集体投放垃圾的地方,垃圾不至于到处都是,但堆满垃圾的土坑,经风一吹,里面有些垃圾便会飘出来。有人就想到在土坑周围插上几片竹条,但还是有“漏网之鱼”被吹出。现场臭味熏天,苍蝇乱飞,让人无法忍受。

 

※简易垃圾箱的出现

竹篾筐

上世纪七十年代,丹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垃圾箱”,那就是竹篾筐,它虽构造简单,但起到了存放垃圾的作用。

今年70岁的老篾匠张锁照告诉记者,1973年他当兵退伍回来,给村里很多人家做了竹篾筐,“它们是由竹片编成的,制作简单且携带方便。它既可以用来存放物品,也可用来收集垃圾。”但由于竹篾筐的缝隙太大,只适用于存放体积较大的垃圾,那些体积较小的垃圾则会从缝隙中散落出来,在刮风的时候同样会出现垃圾满天飞的情况。另外,这种筐一般只限于家里使用,而不为公共使用。

水泥房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街头逐渐出现了公共垃圾箱,那就是水泥房。它虽然构造简单,但比起原先的土坑和竹篾筐,它更容易存放垃圾。目前玉泉小区等很多老小区依旧用着这样的水泥垃圾房。但水泥房不好清洁,每到夏天,苍蝇成群,蚊子乱舞,都直接影响大家的健康生活。

塑料、不锈钢垃圾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市出现了塑料垃圾桶、不锈钢垃圾桶等。这些容器容易清理,垃圾桶周边的环境也大为改善,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扔垃圾时只要用脚轻轻一踏,垃圾桶盖会自动打开,十分方便。但这也存在着弊端,它们在户外放置时间久了,经过风吹雨淋,极易老化,用不了多久,有些颜色褪色,有些残缺不全,需要经常更换。

 

※分类垃圾箱的普及

如今,分类垃圾箱逐渐出现在丹阳街头,红、黄、蓝、绿四色的环保垃圾箱格外亮眼。红色的垃圾箱收集废旧电子产品等有害垃圾。蓝色垃圾箱为可回收物垃圾箱,收集玻璃、金属等。绿色垃圾箱用来收集剩饭、剩菜等厨房垃圾。黄色垃圾箱则用来收集污染纸张等其它垃圾。这些垃圾箱分别设置“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识别标志,便于市民垃圾分类,有利于环卫工人清洁。

除了四色分类垃圾箱,“衣衣不舍”回收箱将垃圾分类更明确。明翼公益负责人毛吉仙告诉记者,可回收物分类箱其实是回收旧衣物,旨在倡议广大市民提高对家居环保问题的关注,呼吁和倡导提高衣物的使用率,将家里的废旧衣物进行统一回收处理,不要将废旧衣物丢弃或焚烧。那这个可回收物分类箱到底该如何使用?是不是把东西扔进箱子里就行了呢?毛吉仙表示,与简单的旧衣回收箱不同的是,可回收物分类箱使用的是“互联网+”回收积分制,简单地说就是居民通过扫码,线下投递,线上兑换积分,居民垃圾有偿回收,鼓励居民自觉做到垃圾分类。

垃圾箱,经历了时间与空间的变革。它的外形更加丰富,材质愈加经久耐用,分工更为明确,与我们清新亮丽的环境相匹配。为了保护环境,我们要更加爱惜公共设施,爱护垃圾箱。

四色分类垃圾箱

可回收物分类箱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