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之际,延陵镇6位大户相聚在一起算种粮收支账,同时商讨来年如何调优种植结构

种粮大户们的“年终总结会”

核心提示: 63岁的鞠金元是延陵镇有名的种粮大户。此前老鞠一直从事皮鞋生产管理,先后在东北、安徽、南京等地的皮鞋厂担任技术总管,后来回乡种田,通过滚动发展和新添置的新型农业机械,农田承包面积逐年增加,到目前已达600多亩。2015年春,他和女婿常亮凭借众多大型农业机械,创建了“东方红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并成立了“常昊家庭农场”。

记者 蒋须俊 束旦平

图为种粮大户在鞠金元的农机库房内参观

记者 蒋须俊 束旦平 摄 

眼下已进入冬季农闲时节,茅山老区延陵镇大吕村东殷甲庄的“东方红农业机械化示范园”主人鞠金元终于有了几天空暇时光,12月15日上午阴雨绵绵,老鞠邀请了5位种粮大户一起开了个年终总结会。“现在没啥忙的了,乘着年终岁底,算算2017年的收支账,总结经验教训,准备迎接新的一年。同时一起商讨来年如何调优种植结构,提高粮食规模种植的收入。”

63岁的鞠金元是延陵镇有名的种粮大户。此前老鞠一直从事皮鞋生产管理,先后在东北、安徽、南京等地的皮鞋厂担任技术总管,后来回乡种田,通过滚动发展和新添置的新型农业机械,农田承包面积逐年增加,到目前已达600多亩。2015年春,他和女婿常亮凭借众多大型农业机械,创建了“东方红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并成立了“常昊家庭农场”。

算算收支账,今年种粮难盈利

老鞠此次邀请参加“年终总结会”的另5位大户分别是当地圩桥村种粮大户韦小华、韦国正,西岗村种粮大户、村民组长张国夫,北圩庄村种粮大户谭四二,下湖庄村种粮大户、村民组长韦荣强。这5位种粮大户除了韦小华、谭四二承包种植了300亩和130亩土地外,其他几位的种植面积都在200亩~220亩。

“前年是我稻谷产量最好的一年,烘干后稻谷亩均1370斤,去年烘干的稻谷单产是1250斤,今年我烘干后的稻谷亩产在1100斤左右,这个产量在当地还算是高的了。”老鞠说,我今年还是比较幸运,种植的普通粳稻——武运粳23、武运粳31,因为出米率达到68%,受到市场青睐,已由前段时间每斤1.46元卖到了1.5元,优质稻米南粳5055、南粳9108销售给本地米厂,对方开出的价格每斤1.58元左右。由于他的稻谷产量要高于比其他大户,再加上销售价格还可以,刨除各项成本,每亩净利润只有100多元。

在场的其他种粮大户们纷纷算起了今年秋粮的“成本收入账”:今年差不多每亩毛收入在1370~1400元,但是成本远远高于这个毛收入价格。如今各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流转种粮的土地租金每亩620~680元,农田灌溉每亩近100元,机插秧每亩220元左右,农药、化肥至少每亩350元,收割费再加上拖运费每亩100元,最后还要包括雇请季节性帮工的工资,男的需要每天150~160元,女的每天80元,算下来大约每亩成本在1500元左右,虽然市场稻谷价格高了,但还是较去年亏损不少。

“我今年收成也不是很好,烘干后稻谷亩产量只有900多斤,今年没有钱赚的。”谭四二告诉在场的种粮大户们。张国夫、韦国正、韦荣强、韦小华也纷纷表示今年产量不高,差不多都是在每亩950斤,较去年或多或少都有所下降。“我这样还算是好的,我们这里产量最低的种植大户,今年未烘干稻谷每亩产量才800斤,在收割后以每斤1.07元的价格就卖给别人,亏损很厉害。”谭四二说,粗略算下来,这个种植大户今年至少要亏损每亩500多元。

谈及今年秋粮产量低的原因,大户们纷纷表示今年水稻扬花抽穗期一直下着雨,晒不到太阳,虽然生长后期天气较好,看上去田野里一片金黄,但打下来的稻谷空瘪籽粒多,造成稻谷的产量和出米率都下降。

调结构最担心销路,立足现有产业挖潜增效

“听说今年试点搞稻田养龙虾的大户效益不错,不仅龙虾好卖,而且稻米销售价格也好,明年是否也考虑进行稻田养虾呢?”对于记者的提问,鞠金元和几位种粮大户表示:“调结构最担心的还是销路问题,种粮是我们的老本行,还是要立足现有产业挖潜增效。”

种粮大户韦荣强坦言:他种植的200多亩土地,在风调雨顺、粮价好的年景,种粮效益最高有10多万元,但这几年效益下滑,去年和今年只能算是保本经营。对此,他也有稻田养龙虾的想法,但觉得还是有难处,“因为承包的土地是一家一户流转过来的,要实行稻田养殖就必须开挖田头沟渠,农户未必会同意,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村组帮助协调;其次是销路问题,稻田养龙虾项目尽管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如果这一稻田种养结合模式在各地兴起后,明年势必会导致一些大户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这样就会带来销售难题,再说稻田养龙虾还需要一笔投资,还是在种粮上稳扎稳打比较好。”韦荣强说,延陵镇大吕村一带的土壤属于粘土,种麦子单产不高,最多只有500斤左右,种粮要增收还得靠水稻,明年他准备瞄准市场需求,优化水稻品种结构,在稳产增效和提质上挖潜。

如何立足粮食生产进行挖潜增效?鞠金元和大户们有着自己的一番思考和打算,老鞠说,与一般大户相比,他的家庭农场各类大型农机装备较为齐全,农机社会化服务是他的一大优势和强项。明年,他将立足现有产业和基础,一方面继续扩大南粳5055、宁粳8号等优质稻米品种的种植规模,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在农机化服务上继续做好文章,拉长农机服务的产业链。

破解制约生产难题,还需加大政策扶持

“土地租金不降、用工工资偏高等,已成为困扰种粮大户的一个难题。”鞠金元坦言,他们所在的延陵大吕北岗有千余亩农田,大部分属于丘陵地带,至今这里的农田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渠道,如今一些种粮大户开出日报酬五六百元的高价,也找不到人来做放水员(按水稻生长期共需放水十二三次计算),加之机耕路狭窄和不畅,不利于大型机械下田作业,也制约了粮食的规模化经营,所以很多时候还是靠人工去撒化肥。不过,让他倍感兴奋的是,在今年的“暖企惠民大走访”活动中,延陵镇党委书记马杰在他家走访时,针对大吕北岗村农业发展遇到的“短板”,已决定对当地部分梯形田块集中进行土地平整。

“现在雇请撒化肥的帮工,最贵的一天要150元,农机驾驶员一天的报酬要400元。另外,随着农村青壮年进厂上班和务工,种田大户需要的合适劳力很难找到。乡村种田的农户中年龄小于60岁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70岁左右的老人,需要培养一批年轻职业农民。”

今年种了200多亩土地的张国夫对于目前的种粮现状也表示担忧,“从目前种粮大户的经营困境来看,很多人都感到难以承受,步履维艰,势必挫伤大户们的种粮积极性。因为今年的减产减收,身边已经有两个种植大户不再种田。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关激励和扶持政策措施,更好地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

“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快土地治理,尽快改善当地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更好地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同时,也期盼政府相关部门能加大扶持力度,让惠农强农政策多向种粮大户倾斜。”

室外寒风细雨,室内气氛热烈。临近中午十二时,大家仍你一言我一语,在这临时搭建的白色板房里,鞠金元和其他种粮大户们谋划着新年的打算,诉说着自己的期盼。他们亲历着粮价下跌和减产减收的现实和阵痛,也怀抱着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的乐观和希望。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