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核心提示: 十九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战略选择,体现我国在新时代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图为肯帝亚超级地板生产线

记者 陈静 摄

主持人:记者 陈静

讲述人:发改委副主任 赵顺群

实体经济是丹阳经济之本。做强丹阳实体经济,就是要发挥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在这三者的共同支撑下,丹阳实体经济才能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稳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就是在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对丹阳实体经济支撑的同时,也要在实体经济壮大后,积极发挥其对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集聚和拉动作用,最终实现四者之间的强大正反馈效应。

实体经济是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主体与根本

过去丹阳实体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利用我市处于沪宁线的优越地理位置,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依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主动承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和服务外包,主动对接国内大企业的配套业务,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以规模化大生产为竞争手段,以低端要素为竞争优势,依靠价格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宽松的环保政策等,形成强大的低成本生产和竞争能力。同时,在国内外市场扩张的情况下,丹阳企业又通过资产抵押、相互担保、社会融资等方式不断加大投入,甚至进行跨行业的多元化,迅速推动各行业的产能扩张。

在市场、企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扩张产业规模的做法,一方面使丹阳实体经济形成巨大的制造业产能,但主要集中在“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价值比例有限,无力进行价值链的攀升;另一方面也使丹阳实体经济面临严重的三类风险,即企业互保引起的金融风险、产能过剩引起的经营风险和转型升级引起的生存风险。这三类风险是丹阳实体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地雷阵”,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它们,不仅有可能触发系统性危机,也会严重影响丹阳实体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进程。

对于企业互保引起的金融风险,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控风险、降成本”等政策手段,既为经营正常的企业筑好防火墙,防止企业互保引发系统性风险,也通过降低企业用工、要素、税费、融资、制度性交易等方面的成本,稳住了实体经济的基本面。今年1~11月份,实体经济趋稳向好的格局更加明显。对于产能过剩引起的经营风险和转型升级引起的生存风险,一方面需要推动企业的并购重组来化解过剩产能,另一方面需要着力打造两类环境:一是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完善制度环境,二是有助于吸引各类人才集聚的优美生活环境。两类环境的打造将为丹阳实体经济注入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引入或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源,通过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共同作用,实现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总体上,丹阳要尊重我市实体经济历史上形成的产业集群优势,不要轻易另起炉灶,因为这种产业优势既是政府引导的结果,也是企业家自主选择的结果,更是市场长期竞争的结果。要鼓励企业沿着产业链关系,从下列五种路径来构造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做强实体经济。一是向产业链上游环节发展,强化研发、设计,即进行产品升级。二是向产业链下游环节延伸,发展营销、物流、品牌、融资等业务,即进行组织架构创新和业态改造。三是在产业链中游环节着力,发展加工制造中价值增值大的环节,即进行工艺流程创新。四是通过多元同心化拓展,努力拉长产业链,进入关键零部件和关键设备制造的生产领域,即进行产业链升级。五是通过资源使用途径的转变,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即进行产业间升级。

科技创新是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持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1月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的主旨演讲中,三次提及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强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深刻地改变增长动能。而抢抓机遇,加大创新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靠现代金融尤其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之间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然支撑条件。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新动能和新动力。新动能和新动力更为重要和现实的路径应该是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丹阳作为一个县级市,受制于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局限,传统产业仍是我市实体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的主体力量。针对我市的实际情况,转型升级不仅要强调“转行升级”,更应该强调立足于现有产业和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使传统产业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丹阳科技创新应是以对传统产业的大规模技术改造为起点,以提高生产率和提升产品质量为目标,促进企业在微观层面逐步使自己的价值创造活动迈向中高端,从而获取更高的价值比例。实践证明,再传统的产业,只要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积极运用科技创新成果,都可以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部分,焕发出蓬勃朝气,形成强大市场竞争力。例如,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跨越;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入哪个产业,充分改造哪个产业,这个产业的水平就会得到显著提升,获得“智能化+”的升级效应。我市飓风物流是传统的物流企业,通过融入互联网技术,成为交通部确定的全国首批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短短5年时间,营业收入增长50多倍,利润增长60多倍,2017年纳税3600多万元,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

企业的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还应该体现为企业经营诸多方面的创新。例如,在管理方式上,从垂直型向扁平化转变;在生产方式上,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技术开发方式上,从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在主营业务上,从多元化走向专业化;在企业竞争力培养上,从竞争型向合作型转变;在治理结构上,从家族式向公众化转变;在销售上,从单纯线下向线下线上融合转变;在融资方式上,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在品质追求上,从粗制滥造向工匠精神转变。应该说,丹阳优质的大型企业如大亚圣象、沃得机械、天工国际、鱼跃医疗等都在这些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积累,不仅在科技方面更在企业经营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仅一联合、天宏机械、迅捷装具等企业顺应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在企业经营模式和科技创新方面不断进步,成长为全省为数不多的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非常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和借鉴。

现代金融是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流动血液”

企业的科技创新充满机遇和风险,特别是对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丹阳企业而言,资本积累并不丰厚,不足以支撑企业创新失败的风险,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政府可以在打造企业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努力,更要靠市场化的方式支持企业创新。为此,丹阳需要在实体经济领域引入更多的现代金融因素,建立市场化的直接融资体系。

现代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其实质在于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体系和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之间的差别。在实体经济领域引入更多的现代金融因素,并不是不需要银行体系的支持,一方面要鼓励银行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继续优化信贷市场融资;另一方面要通过企业上市、产业基金等直接融资机制和政策手段,增加直接融资比例,支撑企业科技创新,降低实体经济负债和杠杆率,减小企业创新风险。目前,我市在鼓励现有上市公司围绕主业、不断做强做大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上市挂牌企业的培育力度,进一步做好有关政策的兑现落实,支持优秀企业利用国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机遇,尽早挂牌上市或者参与上市企业并购重组;同时,还要加大对非金融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的支持力度。丹阳要大力发展各种基金,特别是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并购重组基金等,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子基金,为初创期和高成长企业、困难企业并购重组等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实现市场化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努力淘汰落后产能,吸收更多资本、技术和人才流入实体经济,同时为金融领域供应更多可投资的优质资产。

企业家队伍是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最重要人力资源

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人力资源是其中最具有活力的高级要素。人力资源涵盖企业家、科技人才、党政干部等。丹阳作为县级市,高端科技人才匮乏,较为现实的做法是“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丹阳是在江苏省最早提出并实施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工程的地方,实践表明,企业家无疑是丹阳经济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企业家升级是最有意义、最为重要的转型升级活动。

要发挥好企业家队伍这一最重要人力资源的作用,首先要尊重企业家。企业家是丹阳实体经济的主要建设者,也是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各种高级生产要素的主要组织者,更是建设丹阳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主要贡献者。我市要着力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

其次要引导企业家。丹阳企业家大多白手起家,他们对中国社会最了解,发家致富的愿望最强烈,最能够吃苦耐劳,在改革开放中得到的实惠最多,对改革开放的政策最支持,特别是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最彻底。丹阳要发挥好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高级要素的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企业家。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合作经济,企业家更加需要合作共赢,要从过去的资源独占者向资源共享者转变,善待自己的供应商和客户,善待企业的高管和普通员工,保护好他们的合法利益和诉求,要从“个人发家致富”向“成就人生事业”、实现共同致富转变。市场经济更是创新经济,丹阳企业家更需要加强学习,不断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新模式,要从改革开放的“红利型”企业家向新时代的“创新型”企业家转变。

第三要服务企业家。各级党政干部要以习总书记提出的“亲”“清”关系为原则,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构建健康的新型政商关系;要以“学习型干部、研究型工作”为目标,不断学习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新知识,努力以政府的“有形之手”为实体经济集聚这些高级要素,从行政事务型干部向专业型、服务型干部转变。同时,我市要坚定不移地推动行政制度改革,简化甚至取消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手续,解决好企业发展中的现实困难,为实体经济减负松绑;还要努力提高各项政策的前瞻性、预见性,要有“曲突徙薪无恩泽”的情怀和担当。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