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访仙“第三年”村名

核心提示: 从民间传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安徽徽州有一对朱姓夫妇为避战乱,背井离乡来苏南寻求栖息之所。一天途经访仙九曲河萧郭桥东岸,见这里北枕嘉山,西临曲河,南绕漕渠,东依平林,地势平坦,水源丰富,认定是处风水宝地,遂筑室置业,在此生息繁衍。

项强

从民间传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安徽徽州有一对朱姓夫妇为避战乱,背井离乡来苏南寻求栖息之所。一天途经访仙九曲河萧郭桥东岸,见这里北枕嘉山,西临曲河,南绕漕渠,东依平林,地势平坦,水源丰富,认定是处风水宝地,遂筑室置业,在此生息繁衍。是年为“水漫金山”后的第三年,即定名为“第三年村”。又传,朱熹七世孙(佚名)事官武进孟河三年之际,迁徙于此定居,故取名为“第三年村”。历史上,嘉山一带是戍守屯兵要寨,第三年村也曾以“伍戍”为村名。笔者在该村调查采访,又听村民说,因朱氏先祖于明朝建国三年时迁此定居,故名“第三年村”。

以上传说,除“伍戍”之名外,无史籍文字佐证,而方志和家谱则另有说法。

第三年村是访仙镇朱姓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庄。全村179户家庭中,近99%为朱姓家族,旧时村民们自称是“伍戍三年村人”,其家谱则谓“云阳伍戍朱氏”。该族自清朝顺治三年(1646)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曾十次纂修族谱。据存世清光绪癸卯(1904)九修本《云阳伍戍朱氏家乘》记载:伍戍朱氏始迁祖“第一世鹤鸣,字九皋。行亨六。签选考授宣威将军之职,卒兵镇守嘉山孟河沿江等处,立营队伍于曲水村,见嘉山秀丽,曲河环绕,开基筑室,因名伍戍。”由此可知,古时这里称“曲水村”,此名在元、明、清历代方志中均有记载。元至顺《镇江志》载,丹阳县东(今访仙镇域)有“永济乡”,下辖“曲水村”,并特别载明,该村系“袭故名”,即古已有之。此后,明隆庆和清乾隆、光绪年间编印的三部《丹阳县志》亦均记有永济乡之“曲水村(里)”名。

嘉山之麓伍戍地,曲水河畔朱族居。元末明初,宋朝理学大师朱熹第九世孙朱鹤鸣(1314—1379)自浙江湖州迁徙丹阳后,“捐资募兵,戍守一方”,朱家子弟兵即在九曲河岸曲水村驻防屯田,生息繁衍,族人遂以“伍戍”(即军队戍守之地)为本族冠名,作为曲水村的别称,但此名仅存记于一些民间老家谱内,并流传于当地民众口耳中。后“宣威将军”之职被废,与其相连的“伍戍”之名失去意义而未能载入方志官册,但“曲水村”名则久存于世。岁月更替,改朝换代后,“曲水”、“伍戍”两地名均成历史,湮没于沧海桑田之中。此后,一个新的民间俗称应运而生,时在清朝初期。

清顺治三年(1646),亦即清朝开国第三年,伍戍朱氏在本族主要聚居村始建宗祠,首修族谱,村民们为纪念此等宗族大事,遂在“伍戍”名后加称“第三年村”,但当时仅留传于族人口中,用了数百年的“曲水村”名仍沿袭存在,官册未改,族谱亦仍称“伍戍朱氏”,并未记入“第三年村”名。民国初,清代旧制被废,乡村之名多有变更,“曲水村”名不复使用,“伍戍”亦早已名不符实,民间世代口传的“第三年”村名始被官方正式确认定名,沿用至今。后因朱氏人口繁衍发展,宗族分支,又在与本村相邻的东西两边陆续建起新村,按建村时纪年先后定名为“第四年村”和“第九年村”。

“第三年村”村名虽非传说那样的来历,但从“曲水村”到“伍戍”再到现名,古村历史一脉相承,文化底蕴深厚,民间和史册都留有诸多印迹。该村东首原有一座三进九间祠堂,《朱氏家乘》称之为“吾邑伍戍朱氏宗祠”。祠堂早已不存,但村里的老人们犹记得,祠堂气势恢宏,建筑精致,堂房屏门格窗,红漆抱柱。进门“敦本堂”匾额高挂正厅,第二进高悬康熙皇帝手迹“学达性天”匾,第三进匾牌书楹联“阙里家声远,紫阳世泽长”。该祠始建于清朝初期,历经多次整修,最后一次修缮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1969年拆毁。今遗传有记述伍戍朱氏源流脉络的两副楹联:

(一)黄山衍脉,七世熏名官孟渎;曲水分支,百代蒸尝荐馨香。

(二)虹井呈祥,派衍嘉峰,犹溯紫阳阀阅;婺源发脉,支分曲水,须知白鹿条规。

两联语由朱氏祖根“婺源发脉”,说到先祖朱熹诞生“虹井呈祥”,再到后世“派衍嘉峰”、“支分曲水”,形成伍戍朱氏一族,第三年村历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