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南门大街里的老味道

核心提示: 经历了数年的落寞、起伏和崛起,如今的南门大街又成为一条熙熙攘攘的热闹街市。在南门大街由北向南一路走着,你可以看到,沿街的老房子基本都是各式各样的小店铺,有早餐店、米酒店、小杂货店、糕点店、各式餐馆……

本报记者 萧也平 龚佩玉

对于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来说,总有一条老街,担当起这座城市沧桑巨变的见证者。对于一条老街来说,总有一群人,成为这座城市历史的守望者。而对于这些守望者来说,总有一种他们熟悉的老味道,成为他们一日生活不离不弃的恒久回味。沿着新民路,经过繁华的贤桥段,继续向西走,便到了丹阳的老街——南门大街。经历了数年的落寞、起伏和崛起,如今的南门大街又成为一条熙熙攘攘的热闹街市。在南门大街由北向南一路走着,你可以看到,沿街的老房子基本都是各式各样的小店铺,有早餐店、米酒店、小杂货店、糕点店、各式餐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食物的香气,有人说,在南门大街,每天早上,比这个城市更早醒来的是这个城市的味觉。

“老板,来个烧饼夹油条。”“老板,我要20个京江脐。”……早上六点多,空气清冷,不少人还躺在暖和的被窝中,位于南门大街的小虎烧饼店已经开始了一天的营业,虽然店面不大,可生意却十分红火,不少人前来购买烧饼、京江脐、油条、糖饺、麻团、豆浆等。“我们早上六点钟就开始营业了,天天都是这样,做烧饼京江脐是个辛苦活,要起早贪黑。”一边和记者说着,店主沈小虎一边揉搓面团,制作烧饼。只见他快速揉捏、用擀面杖擀开饼坯、上油、撒上葱和芝麻,再快速地将一只只饼坯贴上炉,十分钟后,饼坯渐渐变厚,白面饼渐变烤黄,一个个香喷喷的烧饼便做好了。沈小虎告诉记者,今年56岁的他已经做了整整36年的烧饼,养活一家老小、挣下一份家业,靠的就是这门好手艺。“我出来工作就在市饮食服务公司,当时跟着老师傅学做烧饼,虽然辛苦,但也是坚持了下来,一做就是十几年。”随着公司倒闭,沈小虎也下了岗,今后的生计该怎么办呢?思前想后,沈小虎和妻子决定在南门大街开家早点铺,这一开就是二十年。由于他家的烧饼、油条、京江脐等用料足、味道好、价格实惠,渐渐打出了名气,拥有了许多老客户。“我家的面团都是用老面头自然发面,采用的都是传统的老方法,手艺很重要,这样做出来的东西香,好吃!”沈小虎说,要做好一天的营生,每天晚上,他都要将面团和好发酵才能休息,“我用的面团都要发酵5~6个小时,早上用的面团必须前一晚睡觉前就弄好,上午10点还要再发酵一波面粉,留作下午做烧饼等用。像我昨天晚上就发了将近40斤面粉。”除了好手艺,沈小虎认为,诚信经营也是他能够拥有这么多回头客的关键。“不管是做烧饼还是做其他生意,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就是要诚信,要实惠,这样大家才愿意来买。”

“他家的烧饼好吃,面饼也厚,不像有些人家的,就薄薄的一层,你看我今天买的斜角烧饼包油条,才两块钱,回去再来一杯牛奶,是个不错的早饭。”在附近银行工作的陈婷是小虎烧饼的老客户,六年来,每隔一两天,她都会去买点烧饼油条当早饭。“今天早上,还有个从上海来的客人来我们店里买京江脐呢!”沈小虎的妻子赵珍妹笑着说,“那位老顾客是丹阳人,后来去了上海发展定居,这次回来探亲,临走时买点京江脐,说是要重温下儿时的老味道。”正说着,又有六七位顾客前来买早点,赵珍妹又忙开了。“儿子原先也不想我们继续做了,毕竟太辛苦,但做了一辈子烧饼京江脐,我都习惯了,也想继续做下去。”看着店门前的忙碌情景,沈小虎如是说。

本版摄影 萧也平 龚佩玉

DSC_2745_副本

沈小虎正将一只只饼坯贴上炉

DSC_2740_副本

图为燃烧正旺的火炉

DSC_2622_副本

沈小虎正从炉中取出刚做好的烧饼

DSC_2629_副本

顾客们争相购买刚出炉的烧饼

DSC_2659_副本

店员们正在制作烧饼

DSC_2638_副本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