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街道汤甲村岳飞雕像基座刻字引出话题——究竟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

核心提示: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后裔在丹阳。云阳街道汤甲村村委会大楼前有一座气势雄伟的岳飞铜像,向世人展示了岳飞与丹阳的历史渊源。岳飞铜像落成后,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随之而来,铜像基座下雕刻的“尽忠报国”是否有误?岳飞报国,到底是“精忠”还是“尽忠”?

宋高宗所赐的“精忠岳飞”。

《培棠岳氏宗谱》中保存的“尽忠报国”。

树立在汤甲村广场上的岳飞铜像。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后裔在丹阳。云阳街道汤甲村村委会大楼前有一座气势雄伟的岳飞铜像,向世人展示了岳飞与丹阳的历史渊源。岳飞铜像落成后,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随之而来,铜像基座下雕刻的“尽忠报国”是否有误?岳飞报国,到底是“精忠”还是“尽忠”?

前几年,汤甲村岳氏族人岳元林等人针对老村已经拆迁,在完成《云阳妙果寺岳氏宗谱》续修后,酝酿着如何把岳飞的精神发扬光大。于是,汤甲村村委会前的岳飞铜像也随之落成,这座岳飞戎装跃马奋勇杀敌的铜像参考中国国防大学竖立的雕塑仿制而成。岳飞头戴盔甲,身披战袍,左手握僵,右手提枪,威武雄壮;战马前蹄腾空,欲赴沙场;战马下是1米多高的基石,基石正面是“尽忠报国”四个金色大字,侧面是“岳飞生平简介”、“岳氏丹阳后裔考”;背面镌刻着岳飞名作《满江红》。铜像落成后,前来参观凭吊的人络绎不绝。

树立铜像本是一件非常不错的好事,但因为一字之差,负责办理这些事情的宗亲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村中年长的岳飞后裔说:“我长这么大都知道是‘精忠报国’,你们这帮小辈居然写成‘尽忠报国’,赶紧拆掉”。经他这么一说,村里的族人就犯了嘀咕,是啊,从小就听着岳飞的故事长大,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抗抵金兵、收复中原,如此重要的问题怎么会搞错呢?经办的岳元林和其他宗亲也很为难,他们也是从家谱上找来的原稿,并不是自己擅自杜撰,而且落款还是被封为周国夫人的岳母。就连字体也是和家谱中的图片一模一样,仅放大雕刻而已。笔者通过对岳氏史料的查阅,以及岳飞思想研究会出版的书籍整理,对这一争议进行探讨。

今天国人提到岳飞,在提到他的“报国”时,总是对“尽忠”和“精忠”弄不清楚。大众媒体因为不了解岳飞的历史掌故,因此介绍岳飞的时候将岳飞的“尽忠报国”写成了“精忠报国”。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错误。

问题之所以会产生,主要因为两个原因:

原因一:南宋绍兴三年九月,岳飞在率领所部剿灭吉州、虔州的民变叛乱以后,于临安朝见宋高宗。有鉴于岳飞从建炎年间开始收复建康,到绍兴年间南征北讨,为南宋朝廷消灭内乱,在剿灭了吉州地区的民变以后,岳飞在此次朝见中被宋高宗授予“精忠岳飞”锦旗。

“精忠岳飞”四个大字是宋高宗亲笔所写。锦旗被做成一面大旗,作为岳飞此后行军作战的行军大纛。绍兴三年岳飞收复襄汉六郡的第一次北伐战役中,进攻随州的战斗中,岳飞便携带此面大旗作为行军大纛。史书记载,岳飞两日内便攻克了在伪齐有“万人敌”之称的荆超镇守的郢州城,第一战便取得了开门红。战斗中岳飞在城外的高地上指挥战斗,他拿了个胡床坐在上面,胡床之后便是那面“精忠岳飞”的大纛。这成为混淆“尽忠”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因二:源自清人钱彩的历史评书演义《说岳全传》。该书第二十二回“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记录了岳母姚氏给岳飞背后刺“精忠报国”四字。钱彩描写得相当生动,不但将岳母刺字的流程描绘清楚,将岳飞被刺字时候的表情也描写得很到位。钱彩对岳母刺字的描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也让很多中国人确实将岳飞背后的刺字认定为“精忠报国”。当然,钱彩的描写只是文学想象,并不是真实的历史记录。

那么,岳飞背后的四个大字到底是什么?

《宋史·何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何铸见了以后也很感慨,深深被岳飞感动,他觉得岳飞很冤,因此专门跟秦桧阐述岳飞的冤案。他对秦桧说:“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宋史》这段描述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岳飞背后所刺字的内容是“尽忠报国”。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史料中也对刺字内容进行过论证。

按照钱彩书中的介绍,岳母刺字的时间是在赵构称帝之后,这与历史不符。赵构即位的历史记载很清晰地告诉我们,赵构即位的时间晚于岳飞第三次从军,也就是从军元帅府的时间。钱彩的《说岳全传》很明显是靠不住的。岳飞从军和赵构称帝的先后顺序的混淆便是明证。

同样的话题还有传为岳飞书作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这四字作品今天我们在杭州岳庙可以看到。此四字早已被考证为民国时期的托古伪作。尽管不是岳飞真迹,“还我河山”和“尽忠报国”都已经成为我们民族一种不屈文化的象征。即便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这是脱离历史史实的,然而,这又有何妨?

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琢磨一个历史人物的动因是什么呢?就是要从他身上学到一点为我所用的精神,一旦这种精神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就可以成为促使民族积极前进的动力,永远号召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奋勇向前。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