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旧时的计量器具

核心提示: 计量工作事关国计民生,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科研活动一刻也离不了它。

■蒋裕清

小型秤

计量工作事关国计民生,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科研活动一刻也离不了它。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我们的老祖宗逐步发明了各种计量器具,并完善、统一、规范了一整套度量衡制,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计量分为计算和量度两大部分。量度是计算的依据,而计算则是社会活动的基础。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计量的理化项目有成百上千种,本文回忆叙述的是民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几种计量器具。

先说量度。量度俗称测量,其最基本项目应该是长度、重量和时间,这也是城乡居民接触最多、运用最频繁的物理量化项目。记忆中,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民间广为使用的分别是直尺、杆秤和钟表。当时因钟表价格相对昂贵,一般百姓家庭很少拥有。本人接触过的仅仅是在测量跑步速度时的马表。直尺是应用最广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它大都用实木抛光后刻制,考究的用清漆漆过,表面十分光滑,横截面的正面呈圆弧形,长为一尺,宽约一寸,准量是金属钉制,共分十格,一格即为一寸,一寸分十格。民间也有用竹、木仿制的,以备家用,甚为普及。商店出售布料或带状商品时都用木尺一尺一尺量取,动作娴熟但要求准确。裁缝量体是用柔软的皮尺,但裁剪布料仍需木尺;工匠施工时用带尺寸刻度的角尺,长度较长时直接用细线绳丈量后,再用尺量;丈量土地时用弓(1弓为5尺)。如今,弓早已消失,直尺也很少能见,取而代之的是大小、长短不一的钢卷尺、皮卷尺,同时在推广公制单位时,把丈、尺、寸等市制也改成了公制单位——米(公尺)。

称重量的杆秤广泛分布在城乡居民家庭。它有大小之分,用于不同场合,单位为斤、两、钱。旧时1市斤等于16两,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才改为十进制。杆秤用专用木料刻制,长短粗细不一的杆秤上,准星闪闪发亮。为区分称量范围,杆秤一般都分头纽、二纽和三纽,使用十分便捷。在称量大物件和大批量物品时使用磅秤,当然只有仓库、码头和中转站等单位使用。现今,不少公(市)制的杆秤仍在使用,但由于大量的电子秤、电子磅的出现,它的使用范围也在逐步缩小。

另外,斛、斗箩和升箩是一种以体积代替重量的计量器具。它们均为木制品,在农村很常见。斗箩为圆柱形,直径约30厘米,高约30~40厘米。斛和升箩均为正四棱梯台形,上口大小口小,十升为一斗,五斗为一斛,十斗称一石(dàn),可见斛比升箩要大得多,而且在斛的上口两边装有把手,以便计量时装倒。由于各种粮食的容重不等,所以同为一斗(升、斛),其重量是不同的。计量时,当粮食装满斗时,用刮板在口沿上一刮,就为一斗。在那时的农村,地主收租或放粮、碾坊和磨坊加工以及农户互相借粮还粮用得很广。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斛、斗、升就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了人们永久的记忆。

再说计算。生活中简单的数字计算基本靠心算或笔算,更大量的计算工具就数算盘。当时,无论大小的企事业、机关、公司、厂、站、店的财会人员、营业员都是人手一把。由于它方便快捷,噼里啪啦,加减乘除,如行云流水。为此过去的小学都开设有珠算课程。时间虽已逝去半个多世纪,但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除二,四下五除一的“九归”口诀至今仍烂熟于心。到六七十年代,不少系统和单位还经常举办珠算培训和比赛,打发票,算单据,能手们灵巧的手动常令人眼花缭乱啧啧赞叹。

在工程测量设计施工中,计算尺是必备工具之一。它的功能比算盘要多得多,除四则运算外,平常有倒数、分数、乘方、开方、对数、反对数和三角涵数等等,一拉便知。

随着电子计算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算盘和计算尺都渐渐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成了过时的古董,以至于现在的不少年轻人、学生都不知它们为何物了。

通过回忆和记录,让老年人回味当年使用弓、尺、斗箩、升箩、算盘、计算尺之类器具的乐趣,让年轻人知晓了解一下过去至现在我们曾经的计量器具的变迁历史,不亦乐乎。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