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河的日子里

核心提示: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政府就在全国各地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五十年代全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就是治理黄河和淮河,而我们丹阳主要的水利工程就是疏通九曲河和香草河,那年代连同周边的小河小沟也有计划地进行疏浚。当年将其通称为“开河”。

■朱如成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政府就在全国各地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五十年代全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就是治理黄河和淮河,而我们丹阳主要的水利工程就是疏通九曲河和香草河,那年代连同周边的小河小沟也有计划地进行疏浚。当年将其通称为“开河”。

开河通常在秋收秋种结束之后,县里将开河的任务下达各乡,乡里又将土方任务细化分到各个社队。当年开河几乎没有什么机械,全靠人工把河底的泥土挖起,一担担挑到河岸上。按工程要求河该多深,坡度该多大,河岸该什么样,一点也马虎不得。为了按期完成任务,各队不仅强壮的男人要上“前线”,就是青壮年的妇女也得上,体弱的就在工地上做后勤服务工作。各生产队为此也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开河工地上的人每人口粮每天两斤,菜的油水也好多得,计的工分比平时多一倍。这对平日半饥半饱的农民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我们村上有两个大力士,一锹能挖起五十多斤的土块,要是挑土上坡总是别人挑两趟,他俩能挑三趟。但吃起饭来分的饭总不够他俩吃饱,锅底的锅巴全归他俩。

在那热火朝天的开河工地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高音喇叭里歌声嘹亮,还有播音员激动人心地将工地战况、动人事迹进行广播。在汗流浃背的河工中,社队干部都亲力亲为起模范带头作用。就是县里的分工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也很少坐办公室,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地上忙碌。当接近年关的时候,开河的人们也就凯旋而归了。

在开河的日子里,劳动力都全力以赴上了工地,村上就剩下老人孩子了。后方的安全是前方最放心不下的了。一旦失贼或是失火,连救助的人也没有。于是社队干部中的留守人员就针对情况,一方面与学校取得联系,加强安全教育,另一方面还把印有“当心火烛、注意安全”的宣传单贴到每家每户,并且组织老年人中的积极分子白天经常在村上巡逻,同时还组织看夜队伍在村上巡逻。当年我还是十来岁的少年,也安排在看夜队伍之中。记得那时村上看夜的分成十组轮番值班,每组六人,一组看一夜,三个人看上半夜,另三个人看下半夜。看夜时领头的老人手持一根棍子走在前头,必要时这根棍子就是武器。老人后面跟着两个少年,第一个少年手持一根竹筒,右手握一根棒槌“咚咚”边走边敲边喊道:“当心火烛、注意安全;关好门窗、防止小偷。”后面的少年手持一面铜锣,一般不敲,若是遇到紧急情况他才会“哐哐”敲起铜锣,唤醒村人。

由于一系列的兴修水利建设和之后的建水站修水渠,使得解放前家乡靠天吃饭的局面从此焕然一新,天旱时,水站把运河里的水通过大小渠道灌到稻田里池塘里;天涝时又从各个大小沟河排出去,从而农业、生产、生活都得到了保障。至今人们回忆起当年的水利建设,依然津津乐道,赞美当年干部吃苦在先的模范带头作用。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