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还有这些“文化大事”要发生

核心提示: 2016年,我市文化事业发展亮点频现:文保单位装上电子“千里眼”,遗产保护工作与科技的完美融合在省内外取得广泛影响;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先后吸引新疆、常州等地文化部门前来学习取经;丹剧传承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企事业单位活力明显增强……今年临近年中,记者近日从相关部门再次获悉,我市还将有一些“文化大事”要发生!

修缮旧址故居 深推“书香丹阳” 惠及百姓民生

丹阳还有这些“文化大事”要发生

2016年,我市文化事业发展亮点频现:文保单位装上电子“千里眼”,遗产保护工作与科技的完美融合在省内外取得广泛影响;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先后吸引新疆、常州等地文化部门前来学习取经;丹剧传承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企事业单位活力明显增强……今年临近年中,记者近日从相关部门再次获悉,我市还将有一些“文化大事”要发生!

公共文化服务将惠及每个人

“以前,一到晚上,大家的娱乐就是搓麻将打牌。现在基本上天天都要来农家书屋报个到,看看书,打会儿球,生活比以前有意思多了。”司徒镇谭巷村村民欧阳先生停下手中挥舞的羽毛球拍,乐呵呵地擦了把汗。他告诉记者,谭巷村农家书屋是全省“农家书屋法制示范点”,这里有各类图书近1万册,免费对外开放,如今这儿已成为了当地老百姓休闲健身活动的好地方。

“我们始终认为完善镇(街道)公共文化设施,为群众搭建起活动和展示的平台是实现文化惠民的重要措施。”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文化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文化体育爱好者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能激励其他群众参与其中,走进文化、共享文化。”我市在加强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将突出抓好市图书馆、博物馆等市级重点文化建设工程;集中力量做好华东财经委旧址、三吕故居、张家大院修缮、征集、布展工程,讲述好与老宅相互依存的革命传奇、名人文化和古城丹阳的市井生活,展现历史文化脉络,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全面建成文化馆总分馆,以市文化馆为总馆,在全市12个镇(街道)建设12个文化馆分馆,在193个村(社区)建设文化馆支馆,打造3个示范点,同时推进市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图书流转、通借通还;强化资源整合,统筹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等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工程。

在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上,坚持软硬件并重,做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切实提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市级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更多地服务于农村群众、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进一步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将社会力量参与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服务的具体方法和路径,使之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补充和有机构成;加强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切实做好对全市现有的286支群众文艺团队的组织管理、政策扶持和服务工作,组建专业文艺辅导员志愿者队伍,强化对群众文艺团队骨干的能力提升。

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将涌现

近年来,我市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据悉,我市还将以“五星工程奖”、“群星奖”为龙头,鼓励全市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征和丹阳特色的文艺作品。依托我市文化传统,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以持续举办十余年的“时代潮”为品牌,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在城乡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打造“诚信丹阳”文化,引领、带动全市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提高活动的受众面和群众参与率。

与此同时,深入推进“书香丹阳”建设,以“阅读·文明——丹阳市中华诗词大赛”为契机,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深入推进“一镇一品”和“全民艺术普及”特色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我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持续抓好文化“四送”活动,以政府购买方式进行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使群众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

(孙芳 曾丽萍/文 赵永东 朱山红/摄)

诗词大赛剪影

故居古宅剪影

农家书屋剪影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