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广积肥”

核心提示: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那化肥奇缺的六十年代,农村各地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广积肥多打粮”的号召,广大社员在队干部带领下千方百计寻找肥源,力争“肥多、粮多”的好年景。

○乡间旧事○六十年代“广积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那化肥奇缺的六十年代,农村各地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广积肥多打粮”的号召,广大社员在队干部带领下千方百计寻找肥源,力争“肥多、粮多”的好年景。

大搞草塘

草塘又分“水草塘”和“旱草塘”。水草塘泥主要用作基肥,旱草塘泥主要用作追肥,那时凡靠近沟塘的田块,均在旮旯里开挖水草塘,把割来的青草,打捞的水草,路边埂头耙来的草皮,塘滩头扒来的沟泥一并放入水草塘里,灌满水后进行定期搅拌,让其腐烂发酵。当草塘表层泛出带色气泡和臭气后可进行反复搅拌,这个过程叫“翻草塘”。因为是水草塘,翻拌时都要光着双脚卷起裤管,踩在草塘里用钉耙上下翻动搅拌,故而“翻草塘”不仅是脏活更是力气活,一般都是甲等劳力的“专利”。经过多次的翻拌,促使多种成分混合腐烂发酵,水草塘里发出的臭气越浓,肥效也就越高。“旱草塘”也叫“旱灰堆”,一般利用打谷场和道路三角地段进行操作,主要成分是各种青草、路边草皮、人畜粪便、羊厩灰、各种垃圾和水。旱灰堆可做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底大顶小呈宝塔状。做“旱灰堆”时要把各种成分按层次交替搭配,高度大多数在两到三公尺。

为促使旱草塘泥的腐烂发酵,每隔一周左右就要进行一次“翻塘”,操作时要从顶层开始把扒下的逐层铺开,经过多次的“的“翻塘”加快了旱草塘的腐烂发酵,当旱灰堆四周散发出阵阵烟雾形的热气时,说明旱草塘的肥效已开始显露。“翻塘”次数越多,肥效也就越高。

拆灶头敲隔墙

那年代农村烧饭,家家都是土灶头,其材料底层是在稻子收割后的高处用碌碡拖压结实后挖起的“草埂”,上层是在空地用干泥浆经木模(也叫“土结盒”)脱制的“土结”,经多年的烘烧后,草埂”的“土结”都已变成熟土,敲碎后压在水稻田里作基肥,郊果十分理想;农村家庭的客堂和房间隔墙,大多数也是用“草埂”和“土结”砌成,多年的陈墙,结过“歇力”后也变成了熟土而产生极好的肥效。拆除后的陈墙土敲碎后也是水稻田里的好基肥。生产队为争得更多水稻田的肥源,采取“以旧换新”的方法,即将拆除后的隔墙和灶头,由队里派工派料给社员砌上新的隔墙和灶头,互利双赢”的举措,深受广大社员的赞同。

清理烟囱铲除“干脚泥”

农村土灶头的烧草基本是稻草和麦草,灶头经多年使用后,用砖头砌头的烟囱四壁积满了厚厚一层乌黑的烟灰,而全队集中起来的“熟烟灰”又是水稻田很好的追肥。社员们清理自家烟囱后,都觉得烧饭时烟草拨风流畅,柴草在燃烧时也特别“发火”,烧草也节省了不少,这一举措也深受社员的好评。“干脚泥”就是农户客堂里的表层泥土(那年代农户还没有水泥地),经过多年人来人往的踩踏,特别是家庭成员的频繁出入,客堂地面泥土越积越厚,俗称“干脚泥”。

铲除“干脚泥”即从大门门槛开始,用铁钎铲挖,深度不超过三寸。变熟的“干脚泥”经多年的“歇力”后肥效特好,全队聚集起来的“干脚泥”既可用作旱草塘的肥源也可直接用作三麦田的追肥。

正因为困难时期的“广积肥”,农村田野的庄稼长势喜入,集体收成多了,社员家中的口粮分粮也多了,干部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