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众艺术”到“大众文化”丹阳篆刻推广在行动

核心提示: 5月28日,以“远去的乡愁”为主题的我市首届篆刻艺术推广作品展在华南实验学校开幕。在创作者的妙思巧手之下,一方方或古拙或灵动的印章排列组合,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丹阳的城乡变化、风土人情。

          张国洪篆刻作品选     蒋丹篆刻作品选

        

 5月28日,以“远去的乡愁”为主题的我市首届篆刻艺术推广作品展在华南实验学校开幕。在创作者的妙思巧手之下,一方方或古拙或灵动的印章排列组合,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丹阳的城乡变化、风土人情。展览吸引了本地市民前来参观、欣赏,更为当天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演讲大赛的200多位师生打开了了解篆刻、亲近丹阳的一扇窗。他们纷纷点赞:用篆刻表现丹阳的过去与现在,真有意思!”这正是篆刻艺术在我市推广三年来成果的一个缩影。

前世今生:小众艺术”历史悠久

篆刻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创作主要采用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大篆以及小篆的几种变体。

“篆刻艺术将汉字的书法美与绘图的章法美、雕刻的刀法美融为一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具有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据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篆刻艺术兴起于先秦时期。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作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此后,历经十几个朝代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篆刻被引入艺术的范畴,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形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也被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以汉字文化为基础的篆刻艺术不仅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辅助认识汉字、揭示汉字发展变化的功能,同国画、书法一起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然而,到了现代社会,篆刻的艺术地位、知晓率、普及率却远不及书法和国画。我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有关负责人说:“篆刻为人们所知更多的是在书法、国画作品的落款印章上,似乎成为了书画作品的附属。”同时,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手写汉字少了,书法、篆刻等传统艺术面临消退的困境。“尤其是篆刻,推广普及不够,只有极少数人了解这门艺术并对它感兴趣。”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篆刻艺术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小众艺术”。

传承发展:从齐梁印社到篆刻艺术推广协会

如何保护、传承篆刻艺术?2009年,中国篆刻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篆刻艺术的传承刻不容缓。事实上,在古城丹阳,篆刻也有着久远的历史,出现过不少风云人事。尤其是近代吕凤子先生的篆刻,其风格气势雄健,乱头粗服,生动自然,全国有名。而早在20多年前,我市的篆刻爱好者就自发成立了齐梁印社,进行篆刻学术性的研究,以实际行动发扬、传承篆刻文化。

2012年9月,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回到家乡镇江视察。从领导岗位退休后的李岚清全心投入篆刻艺术的研究创作,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致力创新,从治篆观念、篆刻内容到表现形式都蔚成一家。视察中,李岚清要求镇江各县市成立篆刻艺术推广协会,通过篆刻艺术推广和普及让大家特别是青少年学习篆刻艺术,使篆刻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字、中华文化、世界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篆刻艺术由“小众欣赏”走向“大众艺术”。

在这一背景下,2013年8月28日,我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成立,原政协副主席杨志峰担任第一任会长。与此同时,由篆刻爱好者编撰的,将丹阳五千年人文历史、璀璨文化通过篆刻的形式表现和诠释的《印象丹阳》一书也出版发行——200多枚篆刻作品如珍珠镶嵌其中,将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娴熟生动的雕刻神韵与丹阳悠久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

这是推动篆刻艺术从“小众欣赏”走向“大众艺术”一次有益尝试,而篆刻艺术推广协会成立三年来,这样的积极尝试、创新举措层出不穷,篆刻推广成效初显。

建立推广基地,“篆刻进校园”如火如荼

每周三下午,是华南实验学校篆刻社团的活动时间。参与社团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篆刻知识,动手创作,不亦乐乎。“我们学校共有100多个学生学习篆刻,小学部有40个,初中部有70多个。”该校一位篆刻老师介绍道,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对篆刻艺术加深了了解,浓厚了学习兴趣,一些学生创作的作品颇有‘古拙’的韵味,还在比赛中获了奖。”

据悉,为加快篆刻艺术推广,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把创建篆刻艺术推广基地作为重要抓手,联合教育局先后在华南实验学校、丹阳师范、市实验学校、匡亚明小学、省丹中、丹凤实验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行宫小学等地建立篆刻艺术推广基地,篆刻进校园活动火热开展。

以竞赛促创作,篆刻新人崭露头角

今年27岁的凌夕金从事篆刻创作已有四五年时间。“我大学学的是美术专业,因创作国画作品要留印,我就学会了篆刻。”凌夕金说,篆刻其实不难,掌握了字体的规律、用刀的技法后,即可熟能生巧,一般2个小时左右可刻好一方印。

原本篆刻只是业余爱好,没想到有伯乐慧眼识珠,凌夕金从此与篆刻结下了不解之缘。原来,大学毕业那年,凌夕金刻了一方印送给高中时的班主任。“一个偶然的机会,这方印被篆刻艺术推广协会的老师看到了,后来就吸纳我加入了协会。”凌夕金说,在篆刻艺术推广协会这个平台上,他认识了许多喜爱篆刻的同道中人,大家互相学习、交流、切磋,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比赛中提升技艺。

据悉,协会成立后举办了以“丹阳精神”为主题的首届丹阳篆刻作品邀请展,组织篆刻爱好者参加了中国朱方全国篆刻大赛、现代篆刻五项技能大赛、远去的乡愁——中华朱方篆刻大赛、追梦大工匠篆刻大赛等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前段时间揭晓的镇江市‘追梦大工匠’篆刻大赛,丹阳的获奖人数超过总获奖人数的一半。”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负责人自豪地说道。

未来之路:打造互联网+本土元素的篆刻印章特产

经过三年来的推广,我市“印人”群体逐渐发展壮大,其中不乏农民、退休企业家、机关干部、学生等;越来越多的人走近篆刻、知晓篆刻、喜爱篆刻艺术。

“篆刻艺术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负责人说,今后,他们一方面将结合现代电脑工艺推广篆刻艺术,壮大篆刻创作队伍,另一方面还将探索打造篆刻文化产品,让篆刻这门古老艺术焕发青春、走进民间、传承文化、服务现代经济。

“随着电脑的普及,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不论是篆刻的内容还是形式都要与时俱进,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该负责人说,因此,在篆刻推广中,传统手刻与现代机刻的推广要齐头并进,同步进行,吸引更多人对篆刻感兴趣,使之成为大众的文化艺术。“与多媒体、互联网等相结合推广篆刻艺术,既能保持篆刻艺术的活力、展现其韵味,又能收到较好的推广、普及效果。像华南实验学校,今年又拨入四万多元引进现代篆刻设备,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篆刻艺术的积极性。”

而在打造篆刻文创产品方面,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已进行“试水”。去年秋季,由协会创作的作品《篆刻·剪纸·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被选送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2015秋季第118届广交会,广获好评。该作品把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形象与篆刻印面、剪纸边款相结合,采用紫檀木料制作印坯,借助电脑扫描仪辅助设计,通过数控操作,使用雕刻机、激光机等设备,刻制成为精致的艺术作品,颇具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未来,我们也将按照这一思路,把篆刻艺术与丹阳特色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如开发带有印章图案的T恤衫、同心印等文化产品,还将探索把篆刻元素用于茶叶包装、眼镜盒上等,这既发扬了篆刻文化、宣传了丹阳,又能创造经济效益。”市篆刻艺术推广协会负责人说,协会将结合现代电脑雕刻工艺开发个性化、高品位的艺术产品,以市场推广促进艺术推广,让篆刻印章成为与“丹阳眼镜”一样的地方特产,在六朝石刻丰厚肥沃的文化土壤之上,使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在丹阳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申卫平 云莹 文/摄)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