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伴我行

核心提示: 我出生在国家最艰苦的三年自然灾害年代,上学时又恰遇十年动乱岁月,粮食不够吃,好书难寻觅。

我出生在国家最艰苦的三年自然灾害年代,上学时又恰遇十年动乱岁月,粮食不够吃,好书难寻觅。偶见一本书,总会想尽法子借到手,但要耐心地等前面的人看完,还得在规定时限内偷偷读完,当时许多书都是所谓禁书是不可明读的。书越是稀少越能激起人对书的渴望。我每年到年底总可以攒上一两元钱,虽时常饥饿却舍不得买吃的,而是进城挑一两本书回来读。我十三四岁时,已有了十多本书。

小说《红岩》、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草原烽火》、欧阳海之歌》等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有几本书因反复阅读破损严重,封面也没有了。小说塑造的革命者形象成为年轻时的我崇拜的偶像,于是,高中华业后毅然应征入伍,远赴祖国大西北。

现实是残酷的,军营生活十分紧张,远比想象的艰苦。远离父母,远离亲友,入伍之初日日夜夜更是饱受孤独、思乡之苦。幸运的是连队图书室有许多在家看不到的图书,在那些最难熬的日子里,那一本本书成了我最亲最亲的人,天天陪伴着我送走黑夜迎来朝霞。

我提干不久便被调到旅机关工作,随后又调到师机关工作,从此有机会读到更多的书。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沐浴知识的滋润,大脑不断充实,思路不断开阔,干起工作也得心应手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被兰州军区空军评为优秀机关干部,受到通报表彰。

知识是一个民族能够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有不断读书,吸取知识的养分,这个民族才有可能在全球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自主创新,不被时代所淘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全军掀起轰轰烈烈的群众性读书活动。我除自己积极参加读书活动,还担负指导基层官兵读书的任务。在读书活动中,我及时总结部队读书经验,认真撰写读书演讲稿。我为某营专业军士赵旭平撰写的读书演讲辞《献身国防最风流》被总政编的《雷锋,人生的路标》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当代青年演讲辞精选》收录,赵旭平获空军演讲一等奖。我因此被调往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组织处工作。

1999年我转业回家乡,两个大集装箱里除装了少量家庭用品外有40多个纸箱装的全是各类图书。妻子责怪我花几千元运费运回这些书不值,而我从内心认为运费有价好书无价,其它物品都可以丢,唯独好书必须永远伴随我。

当有了自己的住房后,首先留了一间作书房,让木工做了5个上中下3节的书柜,存放了3000多册各类图书。每天看着这些心爱的图书其乐融融,再不羡慕别人有多少财富。

隔行如隔山,我在部队长期从事政工工作,转业后被分到市劳动局工作,意味着一切必须从头学起。我一边尽快熟悉情况,一边刻苦阅读业务书籍,在较短时间内就胜任了工作,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积极创新,勇创一流。

在工作之余撰写本职工作论文,多篇被省、部级刊物发表。我写的《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一文荣获2005年度镇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优秀论文奖,被全国社科类核心期刊《中国劳动》刊用(2006年第6期),并被多所大专院校作为教学参考材料和研究依据。

与许遗海合作写的《关于新时期劳资矛盾及有效调处的思考》一文获丹阳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2008年社科类软课题研究二等奖。

退居二线后,有更多时间读书了。

我把收藏的几千册书又全部点验了一遍,看着那些跟随我几十年不断为我提供前进动力的精神食粮,真是爱不释手。我感谢这些好书,愿这些好书一直陪伴我到老。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