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名农二代回归田野“挑大梁”

核心提示: 目前,我市200多名“农二代”的种粮面积,户均都在300~500亩,最多的达到1300多亩。农业的规模经营,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已达65%,拥有机插秧、植保、粮食烘干等专业服务组织230多个,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针对农业兼业化、务农农民老龄化带来的现实问题,我市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入手,多措并举,努力化解未来“谁来种地 ”和“地怎么种 ”的问题——

200余名农二代回归田野“挑大梁”

本报讯   昨天上午,记者走进珥陵镇积庆村的“吉庆家庭农场”,40多岁的蔡俊华正组织机手对农机合作社的机具进行保养。他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我的家庭农场刚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还拿到了10万元的项目补助哩!”5年前,蔡俊华从城里一家公司辞职回村种田,到目前为止,他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发新品稻米及生态农业的基地已达700亩。如今,像蔡俊华一样,全市有200多名“农二代”回归田野,挑起了现代农业生产的“大梁”。

丹阳是工业强市,也是全国的产粮大县。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壮劳力纷纷进城务工,农业兼业化、务农农民老龄化现象,带来了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未来“谁来种地”和“地怎么种”?为此,我市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入手,把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头人或家庭主要成员以及回乡大中专学生作为培训重点,努力将其培养为各类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型人才,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市政府还把粮食生产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一项重点工作,紧紧围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和全程机械化,狠抓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为粮食增产增收打好基础。

农业要提升效益,重在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为做优做大“田间文章”,我市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促进耕地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集中,并优化服务,从贷款、机库用地、农业保险等诸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我市,粮食作物的参保面达到100%,并且保费全部由市、镇两级财政买单。政策的感召,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让不少年轻人主动回归田野,争当新一代新型农民。珥陵镇上店村26岁的陆韦栋大学毕业后不久,放弃城里一家大企业月薪4000多元的机械工收入,立志当一名“农业创客”,通过成立农机服务队,打响了水稻育秧、机插一条龙服务品牌。延陵镇29岁的史杨平中专毕业后就回乡当起了农民,除了协助父亲进行粮食的规模经营,还组建经纪人队伍,将当地600多亩杨花萝卜打入常州、南京、上海等地。史杨平说,种地虽然辛苦,但每年三四十万的收入,让他感受到了做职业农民的幸福。

目前,我市200多名“农二代”的种粮面积,户均都在300~500亩,最多的达到1300多亩。

农业的规模经营,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已达65%,拥有机插秧、植保、粮食烘干等专业服务组织230多个,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丁汉平  蒋须俊)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