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下的时光之痕

——写在《陶伯安木刻版画作品集》出版之际

核心提示: 陶伯安,原丹阳日报副总编,现为吕凤子学术研究会顾问,丹阳美术家协会顾问,练湖书画院名誉院长,正则画院特聘画家。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镇江市老年书画协会副会长。

2

1

3

春耕队伍下地来(木刻)

4

插秧忙(木刻)

5

植树去(木刻)

陶伯安,原丹阳日报副总编,现为吕凤子学术研究会顾问,丹阳美术家协会顾问,练湖书画院名誉院长,正则画院特聘画家。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镇江市老年书画协会副会长。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岁月匆匆,转瞬间时移景迁,物是人非,时间好生残忍,留下的唯有记忆!有人用文字、有人用画笔、有人用影像记录记忆,而陶伯安先生则用他的刻刀,为我们留下了时光之痕、岁月之痕。

水车车水、撑船罱泥、生产队的打谷场、月光下成串的挑肥担子、手推独轮车运送公粮的队伍、田头送药治病的赤脚医生、劳动空隙团团围坐读书读报……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场景,年轻的一代全无印象,即使在老一辈的记忆中,也逐渐淡忘。新近出版的《岁月留痕——陶伯安木刻版画作品集》,为我们打开了记忆之门。

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收录在这本集子中的,是陶伯安先生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农村生活为主旋律的木刻版画作品,那是一个新中国辉煌与挫折并重的阶段,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月,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一幅幅质朴自然,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作品中,浮动着的是缕缕乡情,展示着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淳朴民风,并从一些侧面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的政治倾向、时代的风貌、历史的足迹以及老百姓的劳动和生活状况。品赏这些画面,会勾起无数同龄人的回忆,触动他们心底埋藏多年的记忆,引发诸多情感共鸣,也会让年轻的一代受到感染和震撼。

陶伯安先生早年就读于丹阳艺术师范,受到过吕凤子、亚明、王觉寺、杜重划、吕去疾、张祖源、皮震环等师长的教诲。1956年到《丹阳报》任美术编辑,经常打起背包下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吃粗茶淡饭,睡稻草铺的床,画出了一幅幅速写,晚上在煤油灯下利用速写所得的素材,创作了《柳荫牧牛唱小调》、车水抗旱》、《栽秧》、赶制车水农具》、《河泥》、交公粮》、母女同去收购站》等洋溢着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木刻作品。期间还得到了中国美协江苏分会版画组专家吴俊发、陈汝勤以及著名戏剧画家马得等人的指点。除《丹阳报》外,作品还陆续发表于《新华日报》、《常州日报》、镇江日报》、《中国农业机械》等报纸杂志。

木刻版画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在诸多画种中,是既费时又费力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但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辛劳,还要有一腔热血不断地沸腾,才能在区区的木刻版面上纵横驰骋,尽情展示出自己的艺术才华。小小木板万千气象,丰富的艺术构思和微妙的情趣纤毫毕现。陶伯安先生的木刻版画作品,运笔线条如行云流水,苍劲朴拙,画面精致、格调高雅、画风清约,笔法凝练简约,却意趣盎然。在这黑白的世界里,竟也能呈现一个色彩丰富、生动活泼的世界:雨后的桃花点点、碧波粼粼,薄暮时分的阵阵归鸟、片片帆影,月光下的排排绿树、间间农舍,灵动美丽的江南水乡,朴实纯真的人民,亲情乡情洋溢其中……

这是刻刀下的时光之痕,是陶伯安先生为我们献出的一份特殊形式的,记录半个多世纪前丹阳人民劳动和生活的美术文献。这些洋溢着鲜明时代感的作品,不但有着一定的美学价值,同时也有着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