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承走出新模式

核心提示: 9月19日,国医大师颜正华学术经验研讨会在京举行,12家“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中药学服务基地挂牌。北京地区中医传承工作走出新模式。

  

20

丹阳籍国医大师颜德馨19

丹阳籍国医大师颜正华

9月19日,国医大师颜正华学术经验研讨会在京举行,12家“国医大师”颜正华临床中药学服务基地挂牌。北京地区中医传承工作走出新模式。
  颜正华,1920年出生的丹阳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全国首届“国医大师”之一。颜正华强调中医学与中药学的有机结合,并创办临床中药学科。早在1984年就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临床实用中药学》。首批全国30位“国医大师”中,还有一位丹阳人颜德馨。颜德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牢记历史,才能开创历史。”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宣布正式启动颜正华临床中药学服务基地建设时如是说。不啻北京,我们丹阳百年中医事业,同样继往开来。
  近百年来,丹阳中医之脉络,人才辈出,精英荟萃。丹阳医派起源于孟河四家,建国初期,贺季衡弟子张泽生、颜亦鲁调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医院任内科主任。丹阳仍涌现了以萧亦相、贺桐孙、邵一亭等为代表的一批名老中医,以及丁树人、访仙张宗良、吕城裴国年、导墅蔡叔达等。他们为丹阳人民造福,并培养了一批人才。至今他们的传人,仍活跃于丹阳中医界,为继承和发扬中医事业,传播中医文化,让中华国粹生生不息,增光添彩。薪火相传,在继承和创新的追梦路上不断强大。
  颜德馨自幼从父江南名中医颜亦鲁学医,复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深造。颜正华14岁步入岐黄,拜名医,成孟河学派第四代传人,27岁中县中医状元。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师资进修班深造。二人后在京沪杏林争奇斗艳,成为丹阳骄傲。
  丹阳也涌现出一些名老中医,一源数枝,同出孟河医派。
  在丹阳地区,颇具影响,可称春兰秋菊,各具特色。丹阳名老中医医德医风,至今仍影响着中医工作者。心连心药店的萧谷泉医师,为萧亦相之子,曾跟随萧亦相、贺桐孙、邵一亭先生侍诊习方,有所体会。
  萧亦相师从沪上泰斗丁甘仁,用药轻灵,轻可驱实,四两可拨千斤,注重脾胃。尤其对急性病,湿温一症强调清热于利湿之中,除湿于清热之外,收效卓著,活人无数。学习中医强调虚中见实,犹如大象无形,需有丰富的活跃思维,充分的想象能力,从哲学的高度领悟中医的深厚底蕴。
  贺桐孙则深得马派贺季衡真传,在丹阳当时为医中翘楚,声望日隆。治病重视天地大自然,人体小自然,合二为一,浑沌一体,处方讲究君臣佐使,用药强调升降沉浮,擅长慢性疾病的气血阴阳,收效事半功倍,对一些疑难杂症见解独到。注重气、痰、瘀三因结合,邪去则正安的理论运用淋漓尽致。配以俊秀的行书,一张处方可为一件书法作品。
  而邵一亭,师从孟河丁派陈包康,谙熟伤寒论著称,用药有挽狂澜于既倒之力。对流行性出血热一症,前卫运用,扭转截断理论,效如桴鼓,开创中西医结合治疗之先河。为后学者树立了读经典做临床的典范。为人谦和,厚以载德的医风,亦为病家称道。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国医大师是中医药行业的杰出代表,认真继承颜老等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是挖掘利用好中医药资源的重要途径,具有重大现实和长远意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王志勇最近说,“目前,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政策。在此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全面正确认识中医药和中医的关系,做好协同发展。中医和中药的关系,就好比是枪和子弹的关系,中医是辩证论治,中药是施治。药为医用,医为药存。中医的发展可以带动中药种植、采集、培植的提升,中药的进步可以促进中医的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中医中药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后,我们还要大力加强中医药学的临床建设。我国临床中医药学是在国医大师颜正华的理论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如何传承大师思想,如何将理论落到实处,需要各位中医药工作者继续加强中医药专家的继承工作。”我市中医底蕴丰厚,名医辈出,国医大师中有两位是丹阳籍,还有丁家祥、贺月10多人被评为镇江市名中医、丹阳名中医。2007年,我市在镇江率先建成“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2012年,市中医院成功创建成为国家三级乙等中医院。
  该院的骨伤科、针灸科是国家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中医“治未病”中心成为国家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肿瘤科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努力传承中医学术经验,丹阳中医事业跨越发展。(赵永东)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