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金漕河伏击战 国共携手破日寇

核心提示: 今年82岁的秦敖齐是村子里唯一亲历当年战斗的村民。记者前去采访时,老人正在家中做纸元宝。秦老早已须发全白,背也驼得严重,但是提起那场激战,老人却记忆犹新。

民房被日军烧毁后,全家人艰难度日,秦敖齐老伴回忆往事落泪

    

 民房被日军烧毁后,全家人艰难度日,秦敖齐老伴回忆往事落泪   

古老的丹金漕河蜿蜒流经丹阳、金坛境内,千百年来静静地孕育了两岸的无数生命。70多年前,丹金漕河丹阳珥陵段却笼罩在战火之中,我新四军指战员在此伏击来犯者,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抗日民众的斗志。

重访车垛桥,重温河滩边的激战

车垛桥村是珥陵镇的一个偏僻小自然村,76年前,正是在这个不起眼的村子周围,新四军和国民党军携手,狠狠教训了不可一世的侵华日军。9月1日上午,记者一行驱车来到车垛桥村寻访抗战遗址。非常遗憾的是,当年布满弹孔、见证激战的老宅已在十多年前因年久失修倒塌,原址上建起了新的民房。当年的战斗遗迹虽然没了踪影,但那段历史却深深地印在车垛桥百姓的心中。

今年82岁的秦敖齐是村子里唯一亲历当年战斗的村民。记者前去采访时,老人正在家中做纸元宝。秦老早已须发全白,背也驼得严重,但是提起那场激战,老人却记忆犹新。

秦敖齐老人告诉记者,当时新四军就驻扎在他们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新四军。一天上午,村里的新四军得到消息,说是日军船艇要经过这里,决定伏击日寇。村里的老百姓纷纷匆忙向东撤离。

“我记得战斗很快就打响了,村民们都拼命地逃。我们一家五口人,父亲背后背着他大妹妹,手中还抱着小妹妹,我那时只有六岁,大家枪声一响就在地上爬着走,没枪声的时候就站起来跑。”秦老回忆说,战斗结束后,大家在当天下午返回村中,看到满地都是尸体,不远处的河滩上有许多日本兵的尸体。村民们的房屋上布满了枪眼,可见战斗之惨烈。让他最痛恨的是,日军不久后居然来村中报复平民,放火烧了30多间房子,他家祖上辛辛苦苦盖起的三间房子也被付之一炬。

今年80岁的高锁凤是秦敖齐的老伴。她告诉记者,当年她从薛庄嫁到秦家后,发现所有的家当就是一间临时搭建的低矮披屋。“那么多年的苦日子,我们熬过来不容易啊,都是日本鬼子给害的!”高锁凤说着说着,止不住潸然泪下。夫妻俩苦日子一过就是20年,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新建起了新房子。

丹金漕河畔的三次河川伏击战

在珥陵车垛桥村,随行的市史志办党史研究专家钟建华向记者讲述了当年战斗的场景。

1939年8月23日,驻金坛日军200余人分乘两艘船,一路向导墅桥进犯,一路50多人乘汽艇1艘,挂拖驳两只,在丹金漕河由金坛向丹阳方向驶来。新四军得知这一情报后,即会同驻扎在附近的国民党七十九军六十三师的一个营联合伏击。新四军一支队二团团长张正坤率三营(缺第八连)组织伏击。国民党军配合作战,待机策应,埋伏在日军必经的珥陵镇河川地域。地方抗日武装东南游击队部署在珥陵以北,阻击丹阳方向之援军,以配合新四军作战。当设伏部队刚刚进至珥陵河川车垛桥时,其作战行动被日军发觉,日军即迅速登陆占领河堤,伏击部队也随即向日军展开攻击,三营战士勇猛攻击,并乘机迂回到敌人背后予以夹击。此次战斗历时4小时,毙敌32名,伤敌18名,生俘1名,缴获马枪10余支。残敌丢下拖驳,乘汽艇仓皇向丹阳方向逃窜。新四军三营七连连长姚炳成、九连排长袁光有英勇牺牲。次日,驻金坛县城日军前来珥陵疯狂报复,车垛桥、吴家、杨家、于家等村被烧毁房屋100余间,薛根生一家5口人被活埋,这是日军针对丹阳百姓犯下的又一罪行。

钟建华介绍说,这次战斗是新四军在苏南地区的第一次河川伏击战斗。此战的一个亮点,是新四军在苏南与友军国民党部队协同作战取得胜利。此次战斗俘虏的日军士兵名叫香河正男,是最早成为我军俘虏、也是最早参加新四军反战同盟的日军士兵。

香河正男后被送到新四军军部医院治疗,伤愈后从一个日军战俘转变成新四军的“国际友人”,继而加入新四军,组成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对日军战斗。香河正男后来担任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华中地方协议会委员长,负责协调日本人民解放联盟苏中、苏北、淮北、淮南4个支部反战活动,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战后直到1958年才返回日本。

据了解,车垛桥村战斗是新四军在丹金漕河上展开的第一次河川伏击战,此后又组织过两次伏击战斗。1940年3月,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特务连在珥陵附近发现3艘日军汽艇由丹金漕河向丹阳方向行驶,随即组织人员追击,击沉了1艘汽艇。1942年5月,新四军四十七团在丹金漕河伏击敌巡逻汽艇和拖驳各一艘,毙日军3名、伪军2名,俘伪军3名,缴轻机枪1挺,并将汽艇和拖驳击沉。丹阳境内的三次河川伏击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抗日民众的斗志。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