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家纾国难 管门众英杰--丹阳抗日群英谱(2)

核心提示: 话说丹阳抗战,大家都晓得出了管文蔚、管文彬、管寒涛三兄弟毁家纾难闹抗日,誉之为“管氏三杰”。管氏三杰在共产党领导下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他们与陈毅、粟裕在战火纷飞年代中结下的深厚友谊一直延续到了和平年代。

2

 

话说丹阳抗战,大家都晓得出了管文蔚、管文彬、管寒涛三兄弟毁家纾难闹抗日,誉之为“管氏三杰”。其实,这一切也离不开管家老爷子管士霖。

闹太平军时,老太爷管政桓逃难到了金坛,太平年景靠租田贩牛起家,后跻身金坛大财主之列,人称“管半城”。后来分家析产,管士霖是最不受待见的,只分得老家的旧房薄田。运势使然,他将原先的三间大屋倒腾成四进十来间,在倪山也有了上百亩地。管士霖是读书人,膝下四子,长子中年辞世,望子成龙的他,诗书传家却孕育出几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令他始料未及。平心而论,他的出身与学养固然不赞同儿子闹革命,但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丢掉性命。“钱能通神”,拜托镇江商会陆小波、丹阳商会郭颂如一路打点,总算保住了管文蔚性命,也为丹阳革命保留了一束火苗。

抗战爆发,儿子出狱伊始,一门心思要寻找组织,未果后兄弟仨又铁了心拉队伍抗日,老爷子虽担惊受怕,但也犟不过管文蔚几个。折腾了一辈子,桑榆岁晚总算是殊途同归。管文蔚当过共产党的县委书记,说话办事有章程,令人折服有号召力;管士霖是当地头面人物,家道中落但还能勉力支撑,这些都为管文蔚拉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区公所的几杆老套筒、汉阳造不消说成了起家武装,接下来游说四邻捐出上海退下来的败兵游勇遗弃的枪支弹药,倪山成立了丹阳第一个抗日自卫团。周围庄子纷纷仿效,众多自卫团蜂拥而起,登门取经的、要求联合接受领导的络绎不绝,摊子铺大了,人才不敷使用,新建的抗日自卫总团又举办了三期干部训练班。

眼瞅着外敌入侵,匪患迭起,众多城里人赶紧拉家带口到访仙桥住下了,有道是“背靠大树好纳凉”。不曾想闹大发了,二万五人马、数千条枪支,周围的土匪武装到访仙来没讨到好就给打跑了,小股鬼子武装也莫能奈何。一时间连周边邻县都接上关系,同气连枝共进退,俨然就是乱世县衙了。

管文蔚总思忖势单力孤难成气候,当听到韦岗那边把鬼子打得丢盔弃甲,琢磨着兴许是共产党的队伍开拔到此,心里头顿时暖乎乎有了依靠,忙命人接洽打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涓涓细流汇入江河大海,管文蔚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他将这一支队伍交给了新四军,丹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管文蔚积极地向陈毅提出了新四军迈出江南的发展大计和人脉关系,开始了挺进纵队二打扬中、北渡长江、郭村战斗、黄桥战役等漫长征程。管氏三杰在共产党领导下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他们与陈毅、粟裕在战火纷飞年代中结下的深厚友谊一直延续到了和平年代。

管士霖老人和陈毅一见如故,相晤甚欢,可惜于1939年在日军奔袭扫荡倪山时身故。陈毅特派二团副团长刘培善为代表带一个连为之送葬。夫人长寿,活到了解放的那一天。

解放后,管文蔚担任苏南行政公署主任、苏南军区司令员,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省副省长等职务。正当他欲为国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之时,却因为解放前的地下工作经历遭受到长期的不公正待遇。

在宣布对管文蔚进行处理的省领导会议上,陈毅宣布了对管的“三保留”政策,他不让公安部门多谈,而是竖起了三个手指:他的功劳有三点:一、搞了一个不小的武装全部交给党;二、在长江中搭起了一个‘桥’,使我们的大部队能够迅速北进;三是打开了苏北的局面。管文蔚是老同志,在历史上对党有很大的贡献,如果我们对他采取不当的措施,不仅在党内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就是在党外也会造成无以挽回的影响……他们会说共产党是‘过河拆桥’!”之后,陈毅专门与管文蔚谈话,要他“为党的事业忍辱负重”。陈毅弥留之际,叮嘱前来探望的王震要向中央反映,及早解决管的问题……一直到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92次会议,中央终于作出了对他被捕问题的复查结论,中组部随后发出通知:为管文蔚同志彻底平反。

管文蔚一生中,解放年前坐国民党监牢7年,解放年后遭受不公正待遇26年,但他对党对国家忠贞不屈、矢志不移的信念丝毫未有改变。

这一切,令我们想起了陈毅的一首名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首诗不正是管文蔚高尚人格与一生功过的真实写照吗?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