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仙聚落遗址再掀“吴国探秘”热

  
    访仙毛家村台型吴国聚落遗址    
        
    地面上随处可见各类几何纹陶片 

  近日,镇江市和我市文物部门对我市访仙镇的一处古遗址进行实地勘查,初步推测这是一处西周晚期到春秋的吴国聚落遗址,遗址面积过一万平方米,这是我市继发现“吴国第一城”——葛城遗址后的又一重要考古发现。

  台型遗址上随处可见陶片
  6日,记者随同我市文物主管部门再次来到访仙镇,探访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古遗址。遗址位于萧家村毛家自然村,这是一处台型遗址,在村中平地上呈圆台形分布,高出地面好几米,斜坡上种满了黄豆等植物。记者冒着烈日高温登上斜坡,发现在庄稼地的空隙地面上,分布着大量碎陶片,这些陶片有好几种,有的泛黄,有的发灰,还有许多上面有精美的几何纹图案。最先发现并向文物部门汇报的当地考古爱好者孙红兵看到记者到来,显得非常兴奋,他带着记者到处搜索,一会儿就发现了古人用的石器,还发现了青铜器或铁器碎片。最后,他还在一块黄豆地下发现了一大片堆积的青砖碎片,他认为这可能是古窑址。
  说起古遗址的发现经过,孙红兵告诉记者,他是一个考古爱好者,平时住访仙独山村,空闲时经常到周边的田间山坳转悠,期待有新发现。不久前,他到访仙毛家村闲逛时,无意中发现“土山”上有很多石器和夹砂红陶和灰陶碎片,有的石器还很锋利,有的看上去像箭头,有的像石斧。经过仔细寻找,孙红兵又发现了一些破碎的类似玉器。依据自己平时积累的文物经验,他怀疑此处可能是一个古遗址,于是随手捡了一些,向文物主管部门汇报。
  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上山种地时,经常能刨出大量的陶片,有村民还在劳作时挖出过穿孔石斧、玉器等“宝贝”。

  专家推测是吴国聚落遗址
  那么,这块台型高地究竟是什么遗址呢?接到孙红兵的反映后,我市文物主管部门立即来到现场考察。7月22日,镇江市和我市文管部门又组织镇江博物馆考古人员进行实地勘查。经专业考古人员实地勘查,初步断定,这是一个面积超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遗址。
  “经过实地的勘查,发现上面遗留有大量古代的陶片、石器,这些标本,它们的年代就是属于西周晚期,到春秋这一段时间,是我们吴国早期的一些东西。”勘查现场,镇江市博物馆考古领队李永军说。
  李永军表示,这个遗址在当时是先民们集中生活生产的地方,类似于现代的大型村镇,且前后居住时间大概延续了一千多年。考古人员现场还发现了当时大量的生活用品,如装粮食的陶罐,装水的器具,还有一些炊具。除了大量的生活用品陶器制品外,还发现很多生产生活工具,主要是大量的石器,并且有一些石器加工得非常的漂亮,非常的精美。”专家认为,从这些陶片的质地、纹饰以及石制工具来分析判断,毛家村台型高地是苏南地区面积较大,而且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个古代聚落遗址,年代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期。但文物部门也表示,此处遗址的内涵等问题,还需要再进一步的勘查、研判。

  “吴国发源地”又添新证
  江苏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而宁镇地区又是吴文化的重要源头。有关专家认为,丹阳访仙吴国聚落遗址的发现,是我市继发现“吴国第一城”——葛城遗址后的又一重要考古发现。
  2007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我市葛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并举行了专家论证会。专家认定葛城遗址是一处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吴国城址,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延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状况较为完好的吴国城址。葛城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镇江地区数十年来有吴王墓而无吴国城的“空白”。它的发现,证明了在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晚期,丹阳就是吴国的领域,进一步验证了吴国是在春秋中晚期才移都苏州的。由于葛城遗址的重大价值,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隔8年,我市访仙镇再次发现吴国聚落遗址。我市文管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访仙镇毛家村聚落遗址不在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档案内,属于最新发现。考古专家认为,从目前来看,毛家村聚落遗址的自然原始状况保存较好,且使用年代长,此处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吴国时期今宁镇地区文明起源和历史发展、社会结构、生产力水平等,都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鉴于访仙吴国聚落遗址的价值,文物考古部门建议,下一步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据访仙镇文体中心主任蒋国炎介绍,目前,镇江市文广新局、丹阳市文广新局已与访仙镇相关领导进行了洽商,在今后的建设活动中注意遗址的保护,防止乱挖、取土、建房行为,同时将此处遗址纳入当地文保员巡查的范围内。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